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吕江南

作者: 吕江南;贺德意;王朝云;汤清明;刘恩平;谭石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麻类作物;实地调查;问卷调查

期刊名称: 中国麻业

ISSN: 1671-3532

年卷期: 2004 年 26 卷 02 期

页码:

摘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采取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18个产麻省(市、区)100多个县的麻类作物分布情况、种植面积、产量、种麻经济效益及麻类纤维的收获加工等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调查表明,我国麻类作物分布很广,南起海南省的三亚、北到黑龙江的大兴安岭、西到新疆伊犁、东到浙江一带均有种植。我国种植的主要麻类作物有苎麻、亚麻、红麻、剑麻、大麻,另外还有野生大麻和罗布麻等。主要麻类作物种植品种70多个,常年种植面积33万多hm2,纤维总产量50多万吨。加上油用亚麻、野生罗布麻、野生大麻等,我国麻类作物的总面积约166万hm2,是我国宝贵的天然纤维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入世后我国农民种麻收入比较稳定,以每公顷纯收入计,剑麻、红麻、大麻、苎麻、亚麻分别为8175元、6720元、6000元、4530元、2355元已成为某些省(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我国麻纺工业趋于稳定,目前苎麻长纺锭为25万锭,短纺35万锭,气流纺1200头,织机7636台,年消耗苎麻原料18-20万吨。亚麻(含大麻)纺织加工能力为35万锭,亚麻织机近1500台,约占世界加工总量的16%左右,年消耗打成麻8-10万吨。红麻纤维的主要用途由生产传统麻袋和麻绳向开发红麻造纸和服装面料方面转变,发展前景方阔。1998-2002年5

分类号: S563

  • 相关文献

[1]青神县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分析. 赵浩宇,刘俊豆,张建军,朱建义,刘胜男,孟强,皮冰,吕玉梅,周小刚. 2022

[2]中国不同地区科技示范县大豆单产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比较. 杨如萍,宋雯雯,孙石,吴存祥,王化俊,韩天富,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2012

[3]基于麻类作物的型孔轮式排种器排种性能试验. 沈宇峰,吴明亮,龙超海,谢伟,付亚鑫,胡新蕾. 2015

[4]麻类作物田杂草种类与防除技术. 孟桂元,邬腊梅,周静,柏连阳. 2011

[5]93 QS-5.0型麻类青饲料切碎机的设计与试验. 刘佳杰,马兰,向伟,颜波,文庆华,吕江南. 2020

[6]国内外麻类收获机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龙超海. 2007

[7]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现状与进展. 龚友才,粟建光. 2002

[8]麻类作物多用途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谭龙涛,喻春明,陈平,王延周,陈继康,温岚,熊和平. 2012

[9]麻类作物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郝冬梅,邱财生,龙松华,郭媛,王慧,王玉富. 2019

[10]一氧化氮缓解植物水分胁迫的机制及其在麻类抗逆生产中的应用展望. 陈宇,陈继康,高钢,陈鹏. 2023

[11]我国麻类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 戴志刚,粟建光,陈基权,龚友才,路颖,宋宪友. 2012

[12]麻类作物生产方式转变必要性与发展趋势. 龙超海,吕江南,马兰,刘佳杰,李显旺,黄继承. 2015

[13]麻类作物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程毅,吉洪湖,周立群,邓欣. 2006

[14]麻类优异种质的创新与利用研究. 粟建光,揭雨成,龚友才,关凤芝,戴志刚,路颖,王玉富,黎宇,许英. 2004

[15]植物基因工程研究成果及其在麻类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陈建华,臧巩固,李育君,汤清明. 2000

[16]新时期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 陈继康,赵浩含,朱爱国. 2024

[17]麻类作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程超华,臧巩固,唐蜻,李育君,赵立宁,粟建光. 2016

[18]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对我国麻类作物生产的影响. 刘志远. 2014

[19]麻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更新与利用. 粟建光,龚友才,关凤芝,路颖,黎宇,戴志刚. 2003

[20]麻类作物在我国的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林家丽,庞振才,郑良永.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