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和固碳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洪军

作者: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朱平;王立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黑土区;土壤有机碳;团聚体;固碳效率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0 年 53 卷 022 期

页码: 4613-462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阐明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对外源有机碳累积投入的响应关系,揭示黑钙土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和土壤有机碳定量提升机理.[方法]于201 2年4月在吉林省农安县玉米主产区设置了玉米秸秆还田量田间定位试验,共设计4个处理:秸秆还田量0(SA0)、秸秆还田量4 500 kg·hm-2 (SA300)、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 (SA600)、秸秆还田量13 500 kg·hm-2(SA900).利用多年试验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外源有机碳投入的数据分析其量化关系和固碳效率.通过湿筛法筛分>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固碳效应.[结果]长期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SA600和SA900两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SA0)、低量秸秆还田(SA300)(P<0.05),并且后3年SA900和SA600两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2015-2018年间,SA900处理土壤有机碳较SA0处理分别依次提高了11.0%、15.8%、17.2%、23.1%.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与外源有机碳输入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1),其中土壤总固碳效率为12.9%.与秸秆不还田(SA0)相比,秸秆还田SA600和SA900两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尤其是对大团聚体(>0.25mm)有机碳含量增加贡献更大.高量秸秆还田(SA900)处理的>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较秸秆不还田(SA0)处理分别提高了45.5%和47.7%.除<0.053 mm团聚体外,其他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增加量与累积碳投入量增加量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大粒级团聚体固碳效率显著高于小粒级团聚体,>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固碳效率分别为4.9%和1 3.6%.依据秸秆还田下土壤固碳效率,预测未来1 0年内土壤有机碳储量要提升10%、20%、30%,每年需额外分别投入风干玉米秸秆约5.99、11.98、17.97 t·hm-2.[结论]玉米秸秆还田能显著促进黑钙土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累积,并且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秸秆还田量和试验年限的延长而增加,有机碳主要集中固持在大团聚体中.表明秸秆还田是黑土区土壤肥力提升的重要培育措施,大团聚体有机碳可作为评价土壤有机碳变化对不同土壤培肥措施快速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亚热带水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徐海静,柳开楼,郭长城,娄翼来,王义东. 2024

[2]长期施肥土壤不同粒径颗粒的固碳效率. 蔡岸冬,张文菊,申小冉,肖婧,韩天富,徐明岗. 2015

[3]施用有机肥煤矿复垦耕地有机碳的固持效率及组分变化. 徐明岗,李然,孙楠,安永齐,王小利,靳东升,李建华,张强,洪坚平,申华平. 2022

[4]基于长期试验土壤不同粒径颗粒的固碳效率. 蔡岸冬,张文菊,申小冉,肖婧,韩天富,徐明岗. 2015

[5]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基于多级团聚体结构的物理和化学保护作用. 刘思佳,关松,张晋京,任军,蔡红光,安娜,宋欣蔚. 2019

[6]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任荣秀,杜章留,孙义亨,宋学姝,陆森. 2020

[7]土壤中钙与有机碳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赵天鑫,俄胜哲,袁金华,王钰轩,姚佳璇. 2022

[8]土壤有机碳分类与测定方法的研究概述. 赵林林,吴志祥,孙瑞,杨川,符庆茂,谭正洪. 2021

[9]长期不同施肥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张久明,迟凤琴,韩锦泽,周宝库,匡恩俊. 2017

[10]秸秆还田量对半干旱区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刘晖,吴红艳,冯建,王智学,胡琴琴,于淼. 2024

[11]草地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固存关系研究进展. 郑晒坤,夏菲,魏巍,王敬龙,杨彩红,王军强,薛云尹,石昊,吴皓阳,冉林灵,严双,姜晓敏. 2024

[12]长期应用养分专家管理模式提高小麦玉米轮作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有机碳固存. 黄少辉,杨军芳,杨云马,姜蓉,何萍,贾良良. 2021

[13]长期施肥下山东潮土固碳特征及产量效应. 薄录吉,李彦,张英鹏,仲子文,孙明,李冰,刘兆辉,孙翠平. 2022

[14]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华北潮土土壤有机碳的固存变化. 黄少辉,杨军芳,杨云马,邢素丽,韩宝文,刘孟朝,何萍,贾良良. 2019

[15]秸秆还田量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穆心愿,赵霞,谷利敏,冀保毅,丁勇,张凤启,张君,齐建双,马智艳,夏来坤,唐保军. 2020

[16]秸秆还田量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白建忠,陈泽,丁永锋,张珞,赵营. 2017

[17]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于淼,高晓梅,刘晓辉,王智学. 2022

[18]紫色土区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东海,乔艳,李晓,李双来,张智,李菲,胡诚. 2022

[19]秸秆一次性深埋还田量对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丛萍,李玉义,王婧,逄焕成,张莉,刘娜,高建胜. 2020

[20]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中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董亮,田慎重,王学君,孙泽强,郑东峰,刘盛林,董晓霞,郭洪海,罗加法.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