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方式对施肥时期田面水氮磷浓度及水稻生育性状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牛世伟

作者: 牛世伟;徐嘉翼;隋世江;张鑫;叶鑫;王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灌溉方式;田面水;氮磷流失;水稻;生育性状

期刊名称: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5684

年卷期: 2024 年 002 期

页码: 197-20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寻辽河三角洲地区稻田排水的利用方式,揭示稻田排水循环灌溉容易引起面源污染风险。通过定位定期监测灌排沟渠水体氮磷浓度变化,研究灌溉模式对施肥时期田面水氮磷浓度与水稻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沟和排水渠水体总氮(TN)浓度于第2次达峰值(4.49 mg/L和15.61 mg/L)后下降,这与基肥泡田时期相吻合,排水渠TN和总磷(TP)浓度高于灌水沟,关键施肥时期应控制稻田水外排,以减少排水渠水体氮磷浓度。在基肥和追肥灌溉时期,施肥各处理田面水TN浓度在3 d达到峰值后下降,10 d趋于稳定,循环灌溉比常规灌溉高0.65~2.42 mg/L,田面水TN浓度与氮肥用量呈正相关,排水循环灌溉后1 d的TN浓度均高于常规灌溉,在3 d后差异不显著,排水循环灌溉与常规灌溉TP浓度差异不显著,排水循环灌溉增加了氮磷流失风险,3 d内应避免田面水外排,基肥后10 d内也是氮磷流失风险期。排水循环灌溉结合氮肥减施22%可促进水稻有效分蘖并提高产量,合理利用排水循环灌溉可应用于水稻生产和减少氮磷流失风险。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化肥减氮配施对洞庭湖区双季稻产量和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袁沛,周旋,杨威,尹凌洁,靳拓,彭建伟,荣湘民,田昌. 2023

[2]滨海稻区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对氮肥运筹的响应. 隋世江,宫亮,刘艳,隽英华,孙文涛. 2019

[3]覆膜旱栽水稻的产量与生育表现研究. 金千瑜,欧阳由男,张国平. 2002

[4]水稻籼粳交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 姜健,李金泉,徐正进,张龙步,金成海. 2001

[5]硅肥对水稻-田面水-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 熊丽萍,蔡佳佩,朱坚,彭华,李尝君,纪雄辉. 2019

[6]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叶鑫,张鑫,隋世江. 2023

[7]盘锦地区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化学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宫亮,隽英华,王建忠,刘艳,孙文涛. 2013

[8]不同腐熟剂对麦秸腐解率与稻田水环境的影响. 薛颖昊,孙国峰,眭鑫梅,陈旭蕾,孙仁华,徐志宇. 2024

[9]稻田田面水氮磷素动态特征研究. 宫亮,隽英华,王建忠,刘艳,孙文涛. 2014

[10]施用缓控释配方肥对水稻田面水氮浓度动态变化及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解开治,徐培智,陈建生,杨少海,张发宝,唐拴虎,黄旭,顾文杰. 2010

[11]有机肥施用对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蔡佳佩,朱坚,彭华,李尝君,熊丽萍,张子叶,纪雄辉. 2020

[12]持续秸秆还田减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磷流失的影响. 姚莉,王宏,张奇,刘海涛,罗付香,王谢,郑盛华,梁繁,林超文. 2022

[13]水肥管理措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黄东风,李卫华,王利民,林新坚,范平,邱孝煊. 2013

[14]不同灌溉方式的水稻生理效应研究. 郑志明,王兆骞,倪文. 1992

[15]施氮量和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东北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周婵婵, 黄元财, 贾宝艳, 王岩, 李瑞峰, 王术, 冯跃, Fugen Dou. 2019

[16]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 赵雪涵,王麒,曾宪楠,宋秋来,孙健. 2019

[17]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景波,郑福娇,陈淑洁,李锐. 2009

[18]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需水量和生长的影响. 张玉屏,朱德峰,林贤青,陈惠哲,张卫星. 2007

[19]土壤改良和灌溉方式对水稻水分利用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陈昱,时红,才硕,曹娜,陈忠平,王向光,徐涛. 2021

[20]灌溉方式和有机无机氮比例对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梁燕菲,邓少虹,李伏生.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