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1a基因靶向敲除对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苌兴超

作者: 苌兴超;黄永兰;唐秀英;王会民;芦明;王燕宁;朱雪晶;龙起樟;万建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Gn1a;基因编辑;产量;分蘖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

期刊名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286

年卷期: 2023 年 45 卷 001 期

页码: 10-1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我国多数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产量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单产仍然是目前水稻育种最重要的目标.水稻中OsGn1a/OsCKX2基因失活被报道可提高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拟通过CRISPR/Cas9技术在粳稻品种"晚粳34"中对该基因进行靶向敲除,从而快速提高其产量.[方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OsGn1a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在成功获得OsGn1a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后,利用获得的同时包含野生型和突变型的3个独立突变株系衍生的不含转基因成分的纯合突变株(突变组)和非突变株(野生型对照组)姊妹系(T3代)进行试验,同株系突变组和对照组不同重复(3个重复)田间排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不同株系独立排布,通过比较3个株系各自突变组和对照组间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差异,探究Gn1a基因功能缺失对"晚粳34"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3个株系(编号分别为#01、#06和#16)突变组与对照组相比,每穗粒数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6.2%、19.8%和19.0%,均值21.67%;对于千粒质量,其中两个株系(#06和#16)突变组也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8.0%和8.8%,而另一个株系则无显著差异;而对于有效分蘖数,从均值上看3个株系均不同程度降低,不过只有#06和#16两个株系差异显著,降幅分别为9.8%和15.7%,另外一个株系降幅虽然高达13.4%,但统计上差异并不显著;对于结实率,3个株系均无显著差异.依据产量构成因素数据计算单株理论产量,突变组与对照组相比,3个株系的单株理论产量变化并不一致,从均值上看,2个突变体株系(编号分别为#01和#06)增产(增幅35.1%和18.5%),但统计上差异并不显著,另外1个突变体株系(编号为#16)减产(减幅27.3%),统计上差异显著.[结论]在粳稻中敲除OsGn1a基因可有效提高穗粒数,但可能伴随千粒质量和有效分蘖数的变化,在某些环境下可使千粒质量增加同时导致分蘖数减少,最终单株产量也发生变化,不同条件下可能获得不同结果,提示育种中仅仅通过应用Gn1a无功能等位基因并不一定能提高水稻产量.

分类号: S511.2+2%S503.53

  • 相关文献

[1]抗低温冷害调理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彭杰,王伟中,顾大路. 2016

[2]肥水耦合对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 吕艳东,郭晓红,李红宇,周健,姜玉伟,赵洋,蔡永盛,马艳,郑桂萍. 2015

[3]利用CRISPR/Cas9系统定向改良水稻粒长和穗粒数性状. 沈兰,李健,付亚萍,王俊杰,华宇峰. 2017

[4]施用浓硫酸对苏打盐碱地种植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陈丛斌,张海楼,隋世江. 2018

[5]水稻不同时期施肥量与产量性状相关关系研究. 吴俊强,杨兆顺,楼辰军,李秀萍. 2008

[6]小麦抗干热风制剂配方鉴选与作用机制研究. 席吉龙,张建诚,杨娜,姚景珍,王珂,席凯鹏,李永山. 2018

[7]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白芳芳,李平,乔冬梅,齐学斌,郭魏,马灿灿,杜臻杰. 2022

[8]玉米杂交种间种增产效应的研究. 党久占,吕志敏,张玉金,米志恒,阎礼,孙相春,贺军. 2014

[9]哈尔滨地区不同熟期水稻产量及主要性状变化规律. 卞景阳. 2009

[10]小黑麦新种质“yv97-32”和“yv97-33”的研制. 伍绍云,奉有壁. 2000

[11]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王青,赵莉,何贤芳,朱昭进,汪建来,姚大年. 2012

[12]安徽省7个小麦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英文). 赵莉,何贤芳,刘泽,汪建来. 2015

[13]密度对玉米产量(>15000kg·hm~(-2))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王楷,王克如,王永宏,赵健,赵如浪,王喜梅,李健,梁明晰,李少昆. 2012

[14]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关系. 高学曾,王忠孝,许金芳,罗瑶年,刘玉敬. 1989

[15]四川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初步分析. 李浦,廖晓虹,杨梅,饶世达,蒲宗君. 2012

[16]水稻穗粒数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董皓,李懿星,宋书锋,王天抗,邱牡丹,张立成,李磊,黎燕霞,李莉. 2021

[17]遮阴条件下小麦穗粒数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乔旭,张宏芝,雷钧杰,赵奇,陈兴武,张新志,周琰. 2011

[18]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长粒香型粳稻. 华宇峰,宋昕蔚,施勇烽,吴明国,仇天松,林建荣. 2022

[19]敲除OsNramp5基因创制低镉优质粳稻新材料的应用评价. 裴峰,王广达,高鹏,冯志明,胡珂鸣,陈宗祥,陈红旗,崔傲,左示敏. 2023

[20]不同栽培措施对荞麦结实率及产量的影响. 罗中旺,金晓蕾,辛万和,朱雪峰.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