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基肥对老茶园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峻锐

作者: 陈峻锐;韦翔华;胡钧铭;石元值;张俊辉;郑富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温室效应;温度敏感性;老茶园;生物炭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气象

ISSN: 1000-6362

年卷期: 2024 年 45 卷 003 期

页码: 245-25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取室内恒温培养法,以施用炭基肥(BF)、不施炭基肥(CK)的40a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定15℃、25℃和35℃共 3 种不同温度场景,连续监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矿化特征并分析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为评估老茶园固碳减排及障碍消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炭基肥提升了温变场景下茶园土壤pH值和SOC含量.15℃、25℃和 35℃培养温度下,BF处理的土壤pH值较CK处理分别增加 0.45、0.07 和 0.28 个单位;BF处理的SOC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 22.19%、16.65%和 25.50%.(2)炭基肥增加了温变场景下茶园SOC累计矿化量、潜在矿化势(CS)及土壤呼吸强度,对SOC矿化呈现正激发效应.15℃、25℃和35℃培养温度下,BF处理的SOC累计矿化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15.61%、46.51%和36.89%.BF处理的CS值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25℃培养温度下BF处理的CS值较15℃和35℃培养温度下分别提高 147.11%和 29.21%.(3)炭基肥降低温度升高处理下茶园SOC矿化温度敏感性.25~35℃温度范围内,BF处理的Q10(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值较CK处理降低 6.25%;BF处理在 25~35℃温度范围内Q10值较 15~25℃温度范围内的Q10值降低 25%.说明施用炭基肥可有效改良 40a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固碳,并提升茶园土壤碳库应对温度变化的稳定性,炭基肥利于优化低产老龄茶园可持续生产管理.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秸秆生物炭及秸秆对大豆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杨倩,李登科,王永斌,李宗兰,李海伟,杜珊珊,沈禹颖. 2016

[2]秸秆发酵还田提升土壤腐殖质含量与品质. 范如芹,周运来,李赟,卢信,刘丽珠,张振华. 2019

[3]生物炭的稳定性及其对矿物改性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高诚祥,刘玉学,汪玉瑛,吕豪豪,何莉莉,杨学云,杨生茂. 2019

[4]小麦秸杆生物炭在广东省蔬菜连作土壤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黄连喜,魏岚,李衍亮,黄玉芬,Nyo Nyo Mar,许桂芝,黄庆,刘忠珍. 2017

[5]施用生物炭后土壤有机碳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研究与应用. 朱建伟,刘玉学,吴超凡,靳佳,吕豪豪,杨生茂. 2020

[6]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陈颖,刘玉学,陈重军,吕豪豪,汪玉瑛,何莉莉,杨生茂. 2018

[7]生物炭不同添加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体特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庞津雯,王钰皓,陶宏扬,卫婷,高飞,刘恩科,贾志宽,张鹏. 2023

[8]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侯晓娜,李慧,朱刘兵,韩燕来,唐政,李忠芳,谭金芳,张水清. 2015

[9]生物炭添加对潮棕壤土壤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王福平,依艳丽,解宏图,张玉兰,赵晓霞. 2015

[10]布朗族与茶. 陈红伟. 2000

[11]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中南地区稻田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冯晓赟,万鹏,李洁,赖欣,张贵龙. 2016

[12]反刍动物生产与碳减排措施. 李胜利,金鑫,范学珊,黄文明,曹志军. 2010

[13]一个水稻苗期温敏感白色条斑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李超,林冬枝,董彦君,叶胜海,张小明. 2010

[14]反刍动物生产与碳减排措施. 李胜利,金鑫,黄文明,曹志军. 2010

[15]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研究综述. 邵美红,孙加焱,阮关海. 2011

[16]施肥对高粱地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严俊霞,张媛,焦晓燕. 2019

[17]长期施肥条件下黄壤有机碳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卢韦,王小利,邬磊,徐虎,李渝,刘彦伶. 2019

[18]2013年我国部分麦区小麦白粉菌群体对温度敏感性及其与毒性的关系. 范洁茹,周益林,邹亚飞,段霞瑜. 2016

[19]新型森林碳汇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设计. 郗希,李超. 2018

[20]施用生物质炭5年后夏玉米土壤呼吸研究. 马雯琪,蒋靖佰伦,李典鹏,唐光木,徐万里,贾宏涛.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