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盐碱化潮土区夏玉米施肥效应及肥料利用率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全凤

作者: 刘全凤;马茜;刘贞;杨慧民;王素敏;王俊霞;金会赏;杨振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环渤海盐碱化潮土区;夏玉米;肥料效应;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施肥量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18 年 10 期

页码: 51-5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环渤海盐碱化潮土区夏玉米需肥特点及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从肥料-作物-土壤系统中宏观计算氮磷钾的输入-输出平衡状况,并得出肥料利用率,为该地区夏玉米科学施肥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试验地盐碱化潮土的氮、磷、钾养分的丰缺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该地区夏玉米提高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N>K、P;NPK处理时,土壤氮磷钾收支平衡状况为土壤氮、磷、钾素实际盈余分别为90.67%、82.09%、20.67%,土壤供氮、磷、钾的供应能力分别为77.4%、81.5%、80.8%,土壤供氮、磷、钾的量分别为116.08、17.63、117.07 kg/hm~2;氮、磷、钾肥的增产率分别为29.17%、22.73%、25.00%,每kg氮、磷、钾肥增收籽粒量为12.56、21.50、13.17 kg,NPK处理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21.78%、24.58%、22.95%。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利润、肥料成本和养分在土壤中的残留,通过数学模拟获得夏玉米一元二次效应方程,得出夏玉米氮(N)、磷(P_2O_5)、钾(K_2O)肥最高产量施肥量分别为210.11、76.97、141.06 kg/hm~2;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141.06、72.34、119.72 kg/hm~2。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滨海盐碱地玉米施肥效应及土壤供肥潜力研究. 潘洁,肖辉,王立艳,程文娟,于彩虹,陆文龙. 2014

[2]我国烟草平衡施肥研究进展及展望. 窦玉青,王树声,郭先锋,刘国栋,付秋娟. 2002

[3]冬马铃薯肥料效应研究初探. 罗萍,杨贵宝,王怀义,李燕,岳超,尹自友. 2017

[4]杂交早稻两优3419肥效及施肥量研究. 范先鹏,杨利,游艾青,梅少华,熊桂云,胡刚,杨国才,刘凯. 2006

[5]滴灌条件下不同氮钾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 张文英. 2015

[6]精准施肥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余宏军,蒋卫杰,孙忠富,刘艳鹏,白洁,杨晓慧,冯利波. 2006

[7]不同施肥量对"北冰红"葡萄营养元素积累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刘迎雪,范书田,杨义明,张宝香,秦红艳,路文鹏. 2023

[8]不同种类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牟小翎,朱国梁,董浩,张雪飞,于淑慧,史桂芳,谭德水. 2020

[9]华北地区夏玉米滴灌施肥的肥料效应. 李格,白由路,杨俐苹,卢艳丽,王磊,张静静,张银杰. 2019

[10]华北沙质潮土夏玉米“3414”肥效试验. 王贺,白由路,杨俐苹,卢艳丽,王磊. 2010

[11]免耕水稻土供肥能力及肥效变化. 潘遵谱,余月梅,许学前,吴敬民. 1987

[12]一款基于变量施肥理论和B/S架构的应用软件的研发——土壤供肥能力与作物科学施肥专家系统V2.0. 刘宇锋,李承夏. 2020

[13]我国新型肥料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之三有机无机复混肥养分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有待建立. 赵秉强,杨相东,李燕婷. 2012

[14]赤峰地区滴灌条件下玉米最佳施肥效应研究. 张昊,郝春雷,霍剑锋,孟繁盛,慈艳华,郑伟,张丽研,边丽梅,董喆. 2013

[15]杂交水稻培两优537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效应. 余延丰,杨利,胡刚,游艾青,范先鹏,丁亨虎,熊桂云,吴家琼,刘凯,杨国才. 2009

[16]玉米氮磷钾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丁亨虎,刘克芝,吴家琼,李良泽,付勇,杨必洪. 2015

[17]杂交中稻广两优476营养特性与施肥效应. 杨利,戚华雄,贾平安,符家安,黄维华,李金华,余延丰,胥顺华. 2011

[18]马铃薯“3414”肥料效应试验. 郭恒,贾豪. 2017

[19]中熟中粳水稻品种阳光800肥料效应研究. 刘巧珍,孙克增,刘金波. 2018

[20]潮土、紫色土及黄壤上施钾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孙锡发,何才富,官玉良. 199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