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对双季晚稻农田生态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邱才飞

作者: 邱才飞;邵彩虹;关贤交;钱银飞;陈金;张天玉;彭春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节水灌溉;晚稻;农田生态;水肥利用

期刊名称: 西北农业学报

ISSN: 1004-1389

年卷期: 2018 年 04 期

页码: 509-5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大田双季晚稻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淹水灌溉(T1)、间歇灌溉(T2)和精准灌溉(T3)3种灌溉方式,研究比较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的群体建成、温光利用特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T1比较,T2和T3 2种节水灌溉方式的稻田群体结构得到优化,田间温光条件改善,氮磷养分的吸收和转化速率加快,干物质生产量及肥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且T3的增产和节水效果要优于T2。具体表现为T1较T2和T3的最高茎蘖数分别增加7.28%和8.86%;T3的成穗率较T1和T2分别提高20.47%和3.98%;在拔节期和抽穗期,T3的透光性较T1的分别提高41.39%和32.79%,较T2分别提高11.17和12.50%;田间温度在拔节期较T1和T2分别提高1.32℃和0.38℃,在抽穗期分别提高1.33℃和0.16℃;T3在抽穗前和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较T1分别提高14.58%和15.13%,氮积累速率分别增加8.17%和173.95%,磷积累速率分别增加3.70%和35.59%;T3总水分经济利用效率和总水分生物利用效率较T1分别增加72.34%和93.83%。

分类号: S511.33

  • 相关文献

[1]关于改进小麦区域试验的几点意见. 孙连发,康宗宝. 1993

[2]黑土带土壤有机质研究进展. 王迎春,杨黎,王立刚. 2015

[3]“绿肥绿药美土嘉禾”农田生态新技术. 文学飞,潘前颖,潘幸来. 2011

[4]玉米重大新害虫二点委夜蛾暴发机制及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姜京宇,王振营,姜玉英. 2014

[5]北京市肉食供给结构优化模型. 王直. 1987

[6]十大技术之四 西瓜甜瓜肥水高效管理关键技术. 马忠明,薛亮,杜少平. 2013

[7]自动灌溉施肥模式对温室黄瓜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张金良,梁新书,廉晓娟,杨军,王正祥,张余良,王艳. 2017

[8]滴灌水肥一体化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张丽霞,尹钧,武继承,杨永辉,潘晓莹. 2021

[9]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李银坤,郭文忠,薛绪掌,乔晓军,王利春,陈红,赵倩,陈菲. 2017

[10]辐射累积量控制的灌溉模式下温室番茄生长与水肥利用研究. 魏晓然,程瑞锋,杨其长,和永康,张晨. 2018

[11]微灌方式耦合施肥水平对土壤质量、芒果幼树生长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蒋诗瑶,刘小刚,易怀峰,赵璐,崔宁博,李义林. 2023

[12]水肥调控对甘蔗农艺性状和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孙梦恬,邵金华,周柳强,黄凯,韦继鑫,卢兴达,黄振平,吴卫熊. 2022

[13]东北地区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发展对策. 孙占祥. 2022

[14]喷施多效唑对晚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牛芝霞,邹美智,李艳萍,张维强,赵庆娅. 2000

[15]行株距配置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林洪鑫,潘晓华,石庆华,彭春瑞,吴建富,雷享亮. 2011

[16]紫云英不同翻压时间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晚稻养分吸收的影响. 谢志坚,徐昌旭,钱国民,余瑞新,徐冬泰,苏全平. 2010

[17]晚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 2013

[18]优质高产晚稻品种的筛选. 申建斌,庞冰,孙桂华. 2000

[19]科技进步对广西晚稻赶早稻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 . 2001

[20]抗早衰剂不同浓度对杂交晚稻后期叶片和根系衰老的影响. 张福群,谢金水,李祖章,张文学,孙刚,黄英金.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