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死蜱和百菌清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的联合毒性效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健

作者: 李健;杨桂玲;赵慧宇;王强;朱朝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农药;水质污染;环境毒性

期刊名称: 浙江农业学报

ISSN: 1004-1524

年卷期: 2018 年 05 期

页码: 756-76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评价毒死蜱和百菌清的单剂毒性和联合毒性,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态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毒死蜱和百菌清单剂,以及二元组合时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和对斑马鱼幼鱼性腺轴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显示,毒死蜱和百菌清对斑马鱼胚胎分别表现为中等和高等毒性,96 h-LC_(50)(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39 mg·L~(-1)和0.353 mg·L~(-1)。毒死蜱和百菌清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联合暴露时,对斑马鱼胚胎的96 h-LC_(50)分别为0.38 mg·L~(-1)和0.063 mg·L~(-1)。中浓度(26.7μg·L~(-1))和高浓度(106.7μg·L~(-1))的毒死蜱可以诱导斑马鱼幼鱼体内芳香化酶基因(CYP19α)、卵黄蛋白原基因(VTG1、VTG2)和雌激素受体基因(ERα、ERβ1、ERβ2)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低浓度(1.1μg·L~(-1))百菌清诱导斑马鱼体内VTG1、VTG2、ERβ1和ERβ2基因的上调表达;低浓度(6.7μg·L~(-1)毒死蜱+1.1μg·L~(-1)百菌清)二元组合会引起斑马鱼体内VTG1、ERβ1、ERβ2和ERα基因下调。说明毒死蜱和百菌清对斑马鱼幼鱼具有雌激素内分泌干扰效应,但毒死蜱和百菌清二元组合对斑马鱼幼鱼的雌激素内分泌干扰效应降低。在评估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危害时,应充分考虑复合污染时的联合效应。

分类号: S481.1

  • 相关文献

[1]不同农药单剂及混配微乳剂的环境毒性研究. 高越,张润祥,王振,封云涛,范仁俊. 2011

[2]草甘膦铵盐对3种滩涂动物抗氧化酶、丙二醛及大弹涂鱼红细胞微核的影响. 袁建军,谢嘉华,张猛,陈细香,余向阳. 2018

[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安全性研究. 范仁俊,王振,张润祥,高越,庾琴,封云涛,李光玉,韩文珍,宫帅. 2011

[4]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观赏品质及氮磷排泄的影响. 李铁梁,邢薇,徐冠玲,马志宏,姜娜,罗琳. 2019

[5]畜禽养殖业对水丰湖水质污染调查与分析. 李红娜,张翰林,耿兵,叶婧,张晓庆,朱昌雄. 2016

[6]不同旱养模式对微山麻鸭生产性能与水质污染的影响. 李桂明,曹顶国,黄保华,雷秋霞,韩海霞,李福伟,周艳,刘涛. 2011

[7]三峡库区鱼类环境和污染状况. 何力,邱成松,倪朝辉,周运涛,吴恢碧. 1999

[8]蛋鸭定时下水对入水排泄物与水质的影响. 李桂明,黄保华,曹顶国,魏祥法,刘涛,雷秋霞,韩海霞,李福伟. 2010

[9]大庆市龙凤乡三永村渔场水质污染现状及对鱼类的影响. 于沛芳,姜作发. 1995

[10]长江口水质污染及其对渔业的影响. 杨鸿山,钟霞芸,韩金娣,赵立清. 1999

[11]杭州西湖干湖疏浚及污泥利用. 丁永良,李梅姿. 1998

[12]棉花害虫综合防治中高效低毒农药的选用技术. 许立瑞,魏毅,王玉兰. 2004

[13]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食用菌中的农药残留. 张晓艳,孙敏杰,刘丹,温健. 2011

[14]我国农药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沈素文,谢晶. 2007

[15]螺环化合物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陈才俊,李汶锟. 2014

[16]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测定方法. 田俊杰,袁伟哲,吕珂. 2016

[17]九种农药对稻田蜘蛛的影响及其对飞虱的防治效果. 张俊喜,胡春林,成晓松,仇彩云,周加春,李红阳,顾慧玲. 2011

[18]几种农药防治棉花铃期盲蝽象的药效试验. 徐文华,戚永奎,吴忠义,李武权,沈安国,陈志远,万桂喜. 1999

[19]利用植物的防御性 倡导害虫治理的新思路. 李洪山,戴华国,王娟,李慈厚. 2005

[20]桑蚕农药中毒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王庆忠,罗朝斌.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