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广才 1 ; 杨祁峰 1 ; 李隆 2 ; 孙建好 3 ;
作者机构: 1.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
关键词: 小麦/玉米间作;间作优势;地上部因素;地下部因素;相对贡献
期刊名称: 植物生态学报
ISSN: 1005-264X
年卷期: 2008 年 32 卷 02 期
页码: 477-48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明确种间地上部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相互作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优化资源配置对提高间作体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Zeamays)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以期为间作体系的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得出,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明显的产量间作优势(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n,LER)分别为1.30和1.29),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LER分别为1.41和1.40);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具有明显的氮、磷、钾养分吸收优势,玉米覆膜也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来自地上部种间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两个方面,但其相对贡献以地上部大于地下部,当玉米不覆膜时均以地上部占75%、地下部占25%,当玉米覆膜时均为地上部占67%、地下部占33%,玉米覆膜能明显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也都具有重要贡献。玉米不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氮、磷养分吸收优势的相对贡献均分别为67%与33%,钾则相等(各占50%);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氮、磷养分吸收优势地下部贡献率,但对钾养分吸收优势贡献影响不明显。表明,间作优势不仅可以通过作物组合来获得,也可通过地膜覆盖等措施进行调控,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和养分吸收优势及其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可见,该研究对小麦/玉米间作模式持续增产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 相关文献
[1]大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研究. 刘广才,李隆,黄高宝,孙建好,郭天文,张福锁. 2005
[2]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玉米间作产量和水分效应的影响. 孙建好,李隆,张福锁,马忠明. 2007
[3]玉米行距变化对间作系统生产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赵建华,孙建好,李隆,李伟绮. 2017
[4]小麦/玉米免耕处理对产量及土壤水分和风蚀的影响. 包兴国,舒秋萍,李全福,刘生战,张久东,胡志桥,孙建好,张旭临. 2012
[5]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赵建华,孙建好,陈亮之,李伟绮. 2019
[6]小麦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 李隆,李晓林,张福锁,孙建好,杨思存,芦满济. 2000
[7]小麦/玉米间作保护性耕作对产量及其效益影响的研究. 马忠明,包兴国,刘生战,舒秋萍,孙建好,杨蕊菊,李全福.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还田利用对辣椒生长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作者:吴科生;孙建好;赵建华;李伟绮;杨新强;陈亮之;何旭刚
关键词:辣椒;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还田利用;产量;经济效益;河西灌区
-
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曲线动态模拟与分析
作者:李伟绮;孙建好;李春杰;赵建华;汤莹;吴科生;陈亮之;杨新强
关键词:氮水平;小麦/蚕豆间作;生物量;生长曲线模拟
-
玉米||豌豆间作体系生产力对覆膜方式及化肥施用量的响应
作者:郑浩飞;逄蕾;孙建好;赵建华;于瑞鹏;李隆
关键词:玉米||豌豆间作;覆膜;减施化肥;养分吸收;粗蛋白产量
-
大豆品种及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玉米/大豆间作生产力的影响
作者:赵建华;李春杰;孙建好;李伟绮;吴科生;陈亮之;杨新强;郑浩飞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大豆品种;玉米间作混合大豆;生产力
-
陇中旱作区胡麻膜侧宽幅匀播技术土壤水温效应研究
作者:彭莉洁;马彦;许德蓉;刘广才;顿小明;于涛;李松
关键词:胡麻;膜侧宽幅匀播;土壤水分效应;土壤温度效应;陇中旱作区
-
NBPT和DMPP对陇中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杨新强;孙建好;李伟绮;陈亮之;赵建华;景龙
关键词:DMPP;NBPT;产量;绿色生产;水分利用效率;马铃薯
-
基于甘肃省中低产田现状的改良措施及其应用效果
作者:孙建好;郭全恩;赵建华;李伟绮;陈亮之;杨新强
关键词:中低产田;现状;改良;治理;应用效果;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