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分布范围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翁国杭 1 ; 姜武 2 ; 包其敏 1 ; 雷祖培 1 ; 郑方东 1 ; 刘西 1 ; 林莉斯 1 ; 潘向东 1 ;

作者机构: 1.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2.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黄腹角雉;栖息地;植被;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期刊名称: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ISSN: 2095-0756

年卷期: 2022 年 39 卷 003 期

页码: 582-58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当前的种群分布范围,为评估保护工作效果及制定保护计划提供帮助.[方法]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调查法对该保护区所有保护站黄腹角雉野外分布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ArcGIS图像判读,综合分析分布点周边的森林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等相关因素,判定黄腹角雉分布范围.[结果]共发现黄腹角雉分布点69个,涉及双坑口、碑排、黄桥、垟溪等4个保护站,分布面积依次为24.9、15.2、10.7和4.5 km2;黄腹角雉分布点主要在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林内,其他植被类型则较少;分布海拔为670~1550 m,比之前报道的800~1400 m的海拔范围要广;相比核心区域,黄腹角雉在阔叶林边缘区域的分布较多,种群分布表现出边缘效应;在低海拔分布地带及垟溪分布区未发现黄腹角雉的依赖性植物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说明当前种群分布与交让木不具有完全的相关性;在4个分布区中,双坑口、碑排、黄桥3个分布区在地域上相连,其黄腹角雉种群有可能是乌岩岭原有种群繁衍与扩散的结果,而垟溪分布区与乌岩岭相距遥远,其种群则可以确定为独立存在的种群.[结论]经过长期保护,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环境已在很大空间尺度上得到了恢复,栖息地片段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种群分布范围得到了较大扩展,说明该保护区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已取得积极效果.而对于边缘效应等现象要进一步跟进研究,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

  • 相关文献

[1]稻挑山海岛植被和植物多样性分析. 陈秋夏,王金旺,杨升,魏馨,吴颖石. 2020

[2]太湖灌溉稻区植被多样性研究初报. 徐红星,郑许松,吕仲贤,陈建明,俞晓平,陶林勇.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