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冬小麦杂种优势表现及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会敏 1 ; 赵明辉 1 ; 王广才 1 ; 赵凤梧 1 ; 刘冬成 2 ; DANIELA Benedikova 3 ; PAVOL Hauptvogel 3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3.Plant

关键词: 冬小麦;杂交种;农艺性状;杂种优势

期刊名称: 河北农业科学

ISSN: 1008-1631

年卷期: 2011 年 15 卷 09 期

页码: 50-53

摘要: 用142个普通小麦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273个,以冬小麦品种石4185为对照,对F1代材料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性状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杂种优势范围为38.7%~124.0%,性状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穗长>小穗数。千粒重正向杂种优势与负向杂种优势之比为4.39∶1,其次为穗粒数、小穗数、穗长、株穗数和株高。有96.70%的组合千粒重>CK,而小穗数和株穗数的负优势组合数分别占观察总数的71.79%和56.04%。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杂种优势的主要因素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决定系数R2=0.99。小麦单一性状杂种优势十分明显,对杂交种开发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从应用角度看,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CK且株高≤CK的组合数仅有14个,只占观察总数的5.13%,比例较小。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正向超标优势分别为64.0%、59.2%和51.8%,位居所有参试性状前3位。在小麦杂交育种中,可根据不同的产量结构如大穗型、大粒型、多穗型进行组合搭配,同时注重显性矮秆基因的利用。

  • 相关文献

[1]小麦杂交种衡杂102丰产性节水性鉴定及分析. 李慧敏,赵明辉,张玉兰,袁邵华,赵凤梧,Daniela Benedikova,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 2012

[2]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体系研究进展. 刘玉平,王江浩,赵爱菊,陈希勇,李亚军,李尔民,柳英东. 2009

[3]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乔文臣,赵明辉,李丁,李会敏,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李强,赵凤梧,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Daniela Benedikova. 2016

[4]BMR基因型高粱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 李源,游永亮,赵海明,武瑞鑫,刘贵波. 2018

[5]转Bt基因棉杂交种一、二代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研究. 王兆晓,闫芳教,崔瑞敏,耿军义,张香云. 2002

[6]冬小麦新品系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庞春明. 1994

[7]斯洛伐克104份冬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分析及评价. 赵明辉,李会敏,孟祥海,乔文臣,赵凤梧,Daniela Benedikova,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 2014

[8]温室内冬小麦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吕孟雨,赵和,温之雨,王海波. 2006

[9]光周期迟钝基因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刘玉平,李建平,兰素缺,赵风梧,李杏普,AJWorland. 2001

[10]冬小麦抗旱性状遗传力分析. 张文英,柳斌辉,彭海城,李爱国,栗雨勤. 2009

[11]返青和起身期喷施2,4-D丁酯乳油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樊翠芹,王贵启,李秉华,许贤. 2010

[12]不同Rht基因在冬小麦育种中的利弊分析. 李杏普,毛沛,段喜顺,庞春明,AJ.Worland. 1999

[13]冬小麦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和农艺性状的同步选育效应. 马瑞崑,贾秀领,张全国. 2002

[14]河北省优质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梁新棉,刘玉平. 2006

[15]不同矮秆基因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李杏普,蒋春志,刘洪岭. 1998

[16]抗病虫棉花杂交种冀H170选育报告. 张寒霜,赵俊丽,王永强,郭娴,魏凤霞,赵树岗. 2011

[17]优质、高产棉花杂交种冀优01的选育研究. 李俊兰,崔淑芳,金卫平,王广恩. 2006

[18]3个自选玉米杂交种雄性不育化育种过程及其利用. 马春红,李九云,郑积德,翟彩霞,郭秀林,崔四平,陈霞,李广敏. 2005

[19]玉米多胞质雄性不育系6006的选育和恢复性研究. 马春红,李九云,陈霞,秦君,孙世刚,郭秀林,郑彦平,李广敏. 2004

[20]冀玉8号雄性不育化的选育和利用. 马春红,郑积德,陈霞,孙世刚,张文英,郑彦平,李广敏.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