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中国北方农田氮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马林 1 ; 王洪媛 2 ; 刘刚 3 ; 胡克林 3 ; 梁超 4 ; 杜连凤 5 ; 郭胜利 6 ; 柏兆海 1 ; 王凤花 1 ; 李晓欣 1 ; 王仕琴 1 ; 胡春胜 1 ;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省土壤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3.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4.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5.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面源污染;氮磷淋溶;包气带;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硝酸盐脆弱区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21 年 29 卷 001 期

页码: 1-1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突破厚包气带农田根层氮磷淋溶与地下水污染复杂定量关系和阻控机理是国际研究难点.本文系统梳理了重点研发专项"农田氮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项目包括以下4方面研究内容:1)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根层氮磷淋溶时空规律;2)根层—深层包气带氮磷淋溶机制和主控因子;3)黑土、潮土和褐土氮磷淋溶阻控机制及其效果;4)典型农区氮磷淋溶风险与区域消减途径.主要科学发现包括:1)受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黑土区、潮土区和褐土区根层氮磷淋溶规律与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体现出空间不一致和较大差异性.黑土区虽然根层淋溶较小,然而受地形地貌影响,地下水水质对淋溶响应更强烈,应该进一步研究黑土区地下水水质对淋溶的响应机制.华北潮土区和褐土区厚包气带具有明显氮阻控能力,应该进一步加强厚包气带对氮磷淋溶减排机理与途径研究.2)基于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和12 m深观测井对包气带农田土壤氮盈余累积特征和淋失规律的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区的环境安全施氮量约为200 kg(N)·hm?2·a?1,超过环境安全阈值的多投入氮肥中有51%淋失到1 m根层以下,不合理灌溉、强降水、大孔隙和裂隙是造成土壤硝酸盐淋溶的主要因素,对包气带累积硝态氮的淋失作用可影响至6 m以下土层.3)利用深层取样和生物学方法结合,对厚包气带0~10.5 m原位土壤微生物的反硝化活性和微生物区系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是微生物进行反硝化的主要场所,深层土壤中反硝化作用显著减弱,"碳饥饿"是限制底层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丰度与活性的关键因素;室内培养试验证实添加碳源可有效激活土壤微生物的反硝化活性,为"根层截氮包气带脱氮"的淋溶阻控机理找到了突破口.4)利用黑土、潮土和褐土区氮磷淋溶阻控试验、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北方农区地下水硝酸盐监测网和NUFER(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模型,提出了养分损失脆弱区区划和区域氮磷污染削减草案,可为农业绿色发展和面源污染阻控提供科学依据.

  • 相关文献

[1]基于磷指数模型的海河流域农田磷流失环境风险评价. 吴汉卿,万炜,单艳军,陈延华,李强,李存军,胡海棠,张宝贵. 2020

[2]植物篱及过滤带防治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张雪莲,赵永志,廖洪,李晓娜,张国芳,文方芳,刘自飞,张梦佳. 2019

[3]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坡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阻控特征. 王磊,索琳娜,魏丹,丁建莉,郑云霞,苏刘燕,安志装. 2021

[4]密云水库流域面源污染类型特征分析及防治建议. 王晓燕,阎育梅,宋秀杰,安志装,谢宝元. 2009

[5]农业面源污染中氮排放时空变化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 宋大平,左强,刘本生,邹国元,刘东生. 2018

[6]氧纳米气泡制备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羽嘉,徐书含,李德天,串丽敏,朱元宏,王丰,曹林奎,沙之敏.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