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晓丽 1 ; 王成宝 2 ; 杨思存 1 ; 蔡立群 1 ; 霍琳 2 ; 温美娟 2 ; 姜万礼 2 ;
作者机构: 1.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分形维数;深松深度;甘肃引黄灌区
期刊名称: 中国土壤与肥料
ISSN: 1673-6257
年卷期: 2021 年 003 期
页码: 9-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改善引黄灌区的土壤结构,以旋耕(RT)为对照,设置深松30、35、40、50和60 cm 5个处理(ST30、ST35、ST40、ST50、ST60),通过5年定位试验研究了深松深度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促进了0~40 cm土层大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了其稳定性。干筛法下,>0.25mm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比RT处理增加6.16%、8.53%和13.38%,分形维数(D)降低3.81%;湿筛法下,R0.25、MWD和GMD分别增加44.78%、10.08%和5.81%,D值降低0.63%。深松5个处理平均的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也分别比RT处理降低了5.77%和5.88%。R0.25、MWD、GMD随深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大小顺序为ST60>ST50>ST40>ST35>ST30>RT,不同粒径团聚体含量也有大致相同的趋势,PAD、ELT和D则呈现相反的顺序。综合分析认为,深松耕能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深松深度越深,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效果越好,若考虑深松效益和机械动力配置,建议至少深松35 cm以上。
- 相关文献
[1]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霍琳,杨思存,王成宝,姜万礼,温美娟. 2019
[2]甘肃引黄灌区玉米茬耕层土壤状况调查. 霍琳,王成宝,杨思存,姜万礼,温美娟. 2019
[3]玉米/鹰嘴豆间作条件下不同施磷量对灌耕灰钙土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柴博,李隆,杨思存,陈英,王成宝. 2015
[4]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杨思存,王成宝,霍琳,姜万礼,温美娟. 2019
[5]灌耕灰钙土耕层物理性质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成宝,霍琳,温美娟,杨思存. 2021
[6]不同轮作序列对旱地胡麻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刘栋,崔政军,高玉红,剡斌,张中凯,吴兵,谢亚萍,牛俊义. 2018
[7]不同年限旱砂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杜少平,马忠明,薛亮. 2017
[8]长期施肥对河西绿洲灌漠土有机碳库储量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俄胜哲,车宗贤,曾希柏,黄涛,柴彦君,索东让,安康. 2014
[9]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杨如萍,郭贤仕,吕军峰,侯慧芝,郭天文. 2010
[10]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小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张平良,刘晓伟,曾骏,郭天文. 2024
[11]长期施肥与覆膜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张平良,郭天文,刘晓伟,曾骏,董博.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特征与防控技术建议
作者:冯丹妮;杨虎德;马兴旺;马彦;吴湘琳;姜万礼
关键词:灌区玉米;旱作玉米;地膜残留;残膜污染防控
-
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分析
作者:杨思存;霍琳;王成宝;温美娟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STIRPAT模型;种植业;畜牧业;甘肃省
-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灌耕灰钙土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作者:温美娟;杨思存;王成宝;霍琳
关键词:深松;秸秆还田;细菌多样性;细菌群落结构;冗余分析
-
引黄灌区灰钙土水浇地犁底层厚度对土壤紧实度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作者:姜万礼;王成宝;杨思存;霍琳;温美娟
关键词:灰钙土;犁底层厚度;土壤紧实度;玉米;水浇地
-
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作者:潘占东;蔡雪梅;蔡立群;董博;武均;张仁陟
关键词:老化生物质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有机氮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
干旱区耕地质量等级时空变化及其评价 -以西宁市为例
作者:潘雪;关宇淇;潘占东;刘杰;蔡立群;董博;杜健
关键词: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空间分布;地理信息系统(GIS);西宁市
-
河西绿洲灌区土壤调理剂改良盐碱土的效果初探
作者:程万莉;郭帅杰;蔡立群;齐鹏;樊廷录;王淑英
关键词:土壤调理剂;盐碱土;改良;效果;河西绿洲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