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褐飞虱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共生菌18SrDNA部分序列比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珏锋 1 ; 吕仲贤 1 ; 陈法军 1 ; 陈建明 1 ; 郑许松 1 ; 徐红星 1 ; 陈列忠 1 ; 俞晓平 1 ;

作者机构: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致害性;18SrDNA;分子系统树

期刊名称: 昆虫学报

ISSN: 0454-6296

年卷期: 2006 年 49 卷 03 期

页码: 177-18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分离纯化了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symbionts,YLS),并对其18SrDNA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18SrDNA均扩增出600bp左右的片断。依据获得的18SrDNA特异性序列,结合已知真菌的18SrDNA部分序列,构建了不同宿主的YLS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的YLS同属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的核菌纲(Pyrenomycetes),并与此纲中的Hypomyceschrysospermus亲缘关系相对最近。

  • 相关文献

[1]类酵母共生菌的营养学功能及其与褐飞虱致害性及抗药性形成的关系. 张珏锋,陈建明,陈列忠,何月平. 2009

[2]水稻与褐飞虱互作过程中虫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及数量变化. 陈法军,张珏锋,陈建明,郑许松,陈列忠,俞晓平. 2006

[3]制霉菌素对褐飞虱取食行为、营养及共生菌数量的影响. 张珏锋,何月平,陈建明. 2015

[4]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菌体蛋白质提取方法的比较. 张海强,陈建明,张珏锋. 2015

[5]一株褐飞虱内共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张珏锋,吴鸿,陈建明,郑许松,陈列忠,俞晓平. 2007

[6]常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对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生长的影响. 陈建明,何月平,张珏锋,李娜,陈列忠,俞晓平. 2009

[7]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种群及其与抗性水稻品种的关系. 吕仲贤,俞晓平,陈建明,郑许松. 2000

[8]褐飞虱体内细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 徐红星,郑许松,杨亚军,王新,傅强,叶恭银,吕仲贤. 2014

[9]共生菌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化中的作用. 吕仲贤,俞晓平,陈建明,郑许松,徐红星,陶林勇. 2001

[10]褐飞虱越冬种群和田间种群的致害性比较. 吕仲贤,俞晓平,陈建明,郑许松,唐健,张志涛. 1999

[11]稻飞虱酵母类胞内共生菌的组织学研究进展. 陈法军,张珏锋,俞晓平. 2005

[12]我国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初报. 陶林勇,俞晓平,巫国瑞. 1992

[13]褐飞虱越冬处群和田间种群的致害性比较. 吕仲贤,唐健. 1999

[14]高温对灰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和耐药性的影响. 张晓婕,俞晓平,陈建明. 2008

[15]类酵母共生菌与灰飞虱卵巢发育和产卵量的关系. 白旭,董胜张,边亚琳,俞晓平,陈建明. 2009

[16]褐飞虱与其共生菌——类酵母菌的相互作用. ^A张珏锋^B1^D1%^A陈建明^B2^D1%^A吕仲贤^B3^D1%^A郑许松^B4^D1%^A徐红星^B5^D1%^A陈列忠^B6^D1%^A中屠旭萍^B7^D2%^A俞晓平^B8. 2004

[17]外源茉莉酸对水稻植株抗褐飞虱的诱导作用. 徐红星,吕仲贤,俞晓平,陈建明,郑许松,陈列忠,张珏锋. 2006

[18]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 王彦华,王强,沈晋良,吴声敢,俞瑞鲜,赵学平,苍涛,吴长兴,陈丽萍. 2009

[19]蔗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的寄生适应性. 郑许松,俞晓平,吕仲贤,陈建明,徐红星,鞠瑞亭. 2003

[20]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持续抗性的筛选技术. 陶林勇. 199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