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种质紫苏叶挥发性成分化学型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家宝 1 ; 郭龙 1 ; 温春秀 2 ; 齐琳琳 2 ; 温赛群 2 ; 郑玉光 1 ; 王蕾 1 ;

作者机构: 1.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河北省中药炮制技术创新中心

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紫苏叶;气质联用技术;挥发性成分;化学型;指纹图谱

期刊名称: 中国药房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8 期

页码: 945-95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种质紫苏叶挥发性成分的化学型,并探讨其种质、叶片颜色与化学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以P4峰为参照,绘制30批紫苏叶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同一GC-MS法测定紫苏叶挥发性成分;采用Qualitative Navigator(B.08.00)软件分析并与NIST 17标准质谱数据库进行检索比对,分析各色谱峰对应的化合物;采用Origin 2018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0批紫苏叶挥发性成分共有13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13~1.00。从30批不同种质紫苏叶样品中共鉴定出54种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0批样品可聚为三大类,其中SCY-1、YNT-9、YNX-17、YN-28为一类,以榄香素(PP-e)为主要挥发性成分,为PP-e型;GS-4、GS-7、GS-11、GS-19、HBA-14、HBA-20、GZZ-8、LN-39、GSL-27、GSQ-32、GSQ-33、GST-31、YNW-12、LN-38为一类,除LN-38外均以紫苏酮(PK)含量最高,为PK型[LN-38中芹菜脑(PP-a)含量高于紫苏酮,为PP-a型];HBS-2、HBS-3、HBS-6、HBS-15、HBS-16、HBS-24、HBS-25、GX-26、SXS-30、SCC-36、RB-37、SC-29为一类,以紫苏醛(PA)含量较高,为PA型;不同种质紫苏叶颜色特征结果显示,叶片颜色两面绿的白苏均为PK型,而叶片单面或两面紫的紫苏大多为PA型,耳齿紫苏多为PP-e型。结论:紫苏叶挥发性成分化学型与其叶片颜色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叶片单面或两面紫的紫苏叶大多为PA型;叶片颜色为两面绿的野生紫苏、耳齿紫苏、白苏均不属于PA型,其中白苏均为PK型;耳齿紫苏多为PP-e型。

  • 相关文献

[1]基于柱前衍生化GC-MS技术探究紫苏叶与白苏叶的质量差异. 陈家宝,杨贵雅,郭龙,齐琳琳,温春秀,郑玉光,王蕾. 2023

[2]紫苏叶醇提物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可行性分析. 崔施展,贾东升,孙浩政,王明雪,温春秀,赵敏. 2024

[3]寄主植物花器挥发性物质分析及其对绿盲蝽成虫的引诱作用. 李耀发,高占林,康云凤,党志红,潘小花,王亚欣,潘文亮. 2014

[4]不同萃取头的固相微萃取提取小米粥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刘敬科,赵巍,刘莹莹,张玉宗. 2010

[5]糙小米发芽过程中挥发性成分与脂肪酸的内在关系. 李朋亮,夏茂林,赵巍,张爱霞,刘松雁,丁玉琴,刘敬科. 2023

[6]炒制对小米挥发性成分影响的研究. 刘敬科,赵巍,李少辉,刘松雁,张爱霞. 2014

[7]加水量对小米粥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刘敬科,刘松雁,赵巍,李云,张玉宗. 2011

[8]2种粳米蒸煮前后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内在关系分析. 杨晓忱,吴旭妍,李朋亮,刘敬科. 2023

[9]1-甲基环丙烯对'香水'梨果实品质和挥发性成分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赵江丽,何近刚,岳盈肖,闫子茹,冯云霄,程玉豆,关军锋. 2022

[10]稻米挥发性成分分离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刘敬科,赵巍,郝兴旺,刘莹莹,张玉宗. 2010

[11]膨化大米气味成分构成的研究. 吴季勤,段春红,刘松雁,魏昆鹏,王志恒,刘敬科. 2017

[12]粳小米粥和糯小米粥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别的研究. 刘敬科,赵巍,刘畅,张玉宗,刘莹莹. 2011

[13]脂质热解形成的挥发性成分及途径研究进展. 赵志程,赵巍,张爱霞,刘敬科,生庆海,李朋亮. 2024

[14]基于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箭型-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老面小米馒头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 张世雄,刘敬科,王志新,刘俊利. 2024

[15]不同萃取头固相微萃取分析小米清酒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李少辉,赵巍,张爱霞,刘莹莹,张佳丽,张玉宗,刘敬科. 2018

[16]吹扫捕集GC-MS法测定紫苏不同变种叶片中的挥发性成分. 胡彦,丁友芳,温春秀,谢晓亮,周巧梅,刘玉军. 2010

[17]不同色泽谷子挥发性成分差别的研究. 李明哲,郝洪波,崔海英,刘敬科. 2016

[18]绿盲蝽对寄主植物花器挥发性成分的电生理和风洞行为反应. 李耀发,党志红,安静杰,高占林,苑子夜,刘佳,袁文龙,潘文亮. 2016

[19]小米不同热处理对小米醋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王鑫源,李朋亮,赵巍,刘松雁,刘冰,王向红,刘敬科. 2023

[20]不同品种梨酒挥发性成分的SPME-GC-MS结果比较. 李丽梅,郑振山,何近刚,冯云霄,程玉豆,关军锋.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