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晶 1 ; 林雄杰 1 ; 吴舒婷 1 ; 曾娟鸿 1 ; 林占熺 1 ; 鲁国东 1 ;
作者机构: 1.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关键词: 菌草;食用菌;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
期刊名称: 热带作物学报
ISSN: 1000-2561
年卷期: 2018 年 08 期
页码: 1596-160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筛选有效防止菌草食用菌病原真菌的药剂,本研究选用7种杀菌剂对菌草食用菌4种病原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采用菌落直径法对4种病原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7种供试杀菌剂对菌草食用菌4种病原真菌的作用效果中,百菌清对哈茨木霉的抑制作用最好,EC_(50)值最小为0.291 4mg/L;多菌灵对蜡孔菌和侧耳木霉的抑制作用最好,EC_(50)值最小分别为0.257 mg/L和1.030 4 mg/L;精甲霜·锰锌对赭曲霉的抑制作用最好,EC_(50)值最小为9.233 4 mg/L。百菌清、咪鲜胺、多菌灵和精甲霜·锰锌对4种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建议生产上将这4种药剂轮换使用,以有效控制菌草食用菌病害。
- 相关文献
[1]6份狼尾草属菌草的ITS和叶绿体matK序列分析. 林雄杰,范国成,林冬梅,林辉,胡菡青,鲁国东,林占熺. 2015
[2]适于菌草代料栽培的杂交灵芝菌株选育. 金珊珊,柯斌榕,吴小平,汤坤鹏. 2014
[3]2007-2021年我国菌草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蓝江林,车建美,刘波,王阶平,陈燕萍,郑雪芳. 2023
[4]不同配方工厂化栽培金针菇研究. 林兴生,林衍铨,林占嬉. 2009
[5]土壤与人工食用菌生产的关系. 林陈强,林戎斌,郑永标,陈济琛. 2007
[6]食用菌发展现状调研与分析——以福州市“菜篮子工程”为例. 周江梅,曾玉荣,刘新永,翁志辉,郑百龙. 2010
[7]食用菌子实体发生研究进展. 郑永标,陈济琛,林新坚. 2003
[8]赖氨酸结构类似物对6种食用菌的抑制作用(英文). 郑永标,林新坚,谢宝贵,陈济琛. 2004
[9]食用菌品种资源库的开发. 臧春荣,刘宏. 2004
[10]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再生资源利用. 沈恒胜,陈君琛,汤葆莎. 2005
[11]食用菌产业有机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朱留刚,孙君,张文锦. 2018
[12]食用菌富集重金属主要特征与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刘朋虎,雷锦桂,王义祥,陈立松,翁伯琦. 2017
[13]双孢蘑菇野生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郑惠清,郭仲杰,蔡志欣,卢园萍,廖剑华,陈美元. 2021
[14]双孢蘑菇萎锈灵抗性基因定点突变的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 卢园萍,肖婷婷,尚俊军,曾志恒,陈美元,鲍大鹏. 2021
[15]食用菌产业碳排放研究进展及其减排对策思考. 刘朋虎,叶菁,陈华,王义祥,翁伯琦. 2021
[16]18个双孢蘑菇核心种质的重测序初步分析. 施肖堃,蔡志欣,郭仲杰,卢园萍,陈美元,廖剑华. 2019
[17]镉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刘朋虎,赖瑞联,陈华,王义祥,翁伯琦. 2019
[18]基于15N示踪的"稻/草-食用菌-菜"循环系统氮肥利用率评价. 钟珍梅,黄勤楼,陈钟钿,黄秀声,冯德庆. 2020
[19]食用菌螨种类研究进展. 兰清秀,卢政辉,范青海. 2012
[20]双孢蘑菇液氮保藏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李洪荣.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3种防治方法对草莓二斑叶螨防治效果的对比
作者:贺镜宇;季洁;尤斌;宁眺;康家香;鲁慧;袁崇峰;李晶
关键词:草莓;加州新小绥螨;二斑叶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
标准拥挤度在黄龙病田间分布格局评价的应用
作者:王贤达;林雄杰;李健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分布格局;无量纲化;标准拥挤度
-
26%螺虫乙酯·联苯菊酯悬浮剂对柑橘木虱的田间防效
作者:胡菡青;王贤达;林雄杰;杨川毓;陈瑾;范国成
关键词:螺虫乙酯·联苯菊酯;柑橘木虱;田间防效
-
福建顺昌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及其效果评价
作者:王贤达;陈传培;胡菡青;林雄杰;黄镜浩;夏雨露;范国成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柑橘木虱;综合防治;新病株率;相对防效
-
4种杀菌剂对3种果树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作者:王贤达;林雄杰;胡菡青;黄镜浩;范国成
关键词:炭疽病菌;杀菌剂;咪鲜胺;毒力测定
-
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研究进展
作者:郑华坤;林雄杰;林辉;李晶;鲁国东;林占熺
关键词:巨菌草;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态治理
-
雪柑、酸柚遗传转化研究初探
作者:黄镜浩;张凌媛;林雄杰;王贤达;范国成
关键词:柑橘;根癌农杆菌;胚轴;遗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