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利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强 1 ; 乔文臣 1 ; 魏建伟 1 ; 孙书娈 1 ; 李慧敏 1 ; 孟祥海 1 ; 李丁 1 ; 赵明辉 1 ; 赵凤梧 1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省农作物抗旱研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冬小麦;‘衡科6021’;播期;种植密度;双晚技术;产量;产量构成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7 年 33 卷 14 期

页码: 9-14

摘要: 为明确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索该品种与"双晚技术"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试验站(37°44′N,115°42′E)进行试验。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晚播会显著增加穗数,是晚播高产的基础,适合"两晚技术";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衡科6021’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在不同播期内差异不显著,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减少。‘衡科6021’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12—2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7—21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330万~390万株/hm2,结合"两晚技术",使作物周年理论总产量可达20221.85 kg/hm2。

  • 相关文献

[1]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663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乔文臣,赵明辉,李会敏,孙书娈,孟祥海. 2017

[2]播期与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麦2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孟祥海,乔文臣,赵明辉,李丁,孙书娈,李强,鲁关立. 2020

[3]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节水新品种衡S29产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李强,李慧敏,李丁,乔文臣,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赵明辉,赵凤梧. 2017

[4]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 李丁,魏建伟,乔文臣,孟祥海,李强,赵明辉,李会敏,孙书娈,赵凤梧. 2016

[5]种植密度和样式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张全国,马瑞昆,贾秀领,张丽华,杨利华. 2006

[6]密度和播期对玉米新品种“中地175”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卜俊周,岳海旺,彭海成,陈淑萍,谢俊良. 2017

[7]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衡21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李丁,李强,孟祥海,乔文臣,赵明辉,孙书娈,李会敏,赵凤梧. 2017

[8]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增产潜力分析. 吕丽华,董志强,王学清,刘茜,张丽华,贾秀领. 2019

[9]播期播量对冀东地区冬小麦生育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刘胜尧,孟建,韩江伟,曹刚,崔栗,党红凯,李明远,贾宋楠. 2013

[10]播期对郑麦7698群、个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田伟,郭振升,胡景辉,张慎举,刘艳侠,皇甫自起. 2013

[11]播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株型结构的影响. 吕丽华,吴立勇,李谦,刘朝芳,姚艳荣,贾秀领. 2024

[12]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乔文臣,赵明辉,李丁,李会敏,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李强,赵凤梧,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Daniela Benedikova. 2016

[13]免耕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郝洪波,崔海英,李明哲,戴茂华,柳斌辉. 2013

[14]多元分析在黄淮冬麦区小麦良种区试中的应用分析. 张存良,陈淑琴,殷毓芬,孙振山,杨平平,吴祥云. 1992

[15]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游永亮,李源,赵海明,武瑞鑫,李建明,刘贵波,杨志敏. 2021

[16]播期对小麦子粒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崔永增,吕丽华,李谦,孟建,李明远,贾秀领. 2023

[17]不同灌溉集成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的影响. 吕丽华,王学清,黄冀楠,张经廷,董志强,贾秀领. 2018

[18]栽培措施和样本大小对冬小麦离体叶片失水的影响. 马瑞昆,贾秀领,蹇家利,鲁建立. 1998

[19]不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魏素君,刘全清,张宏彦. 2014

[20]盐碱地油葵适宜播期试验研究. 张春芝,鲁雪林,王秀萍,张国新,刘雅辉,王婷婷.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