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耕作方式对夏播大豆田间杂草发生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秉华 1 ; 王贵启 1 ; 樊翠芹 1 ; 苏立军 1 ; 许贤 1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保护性耕作;杂草发生

期刊名称: 河北农业科学

ISSN: 1008-1631

年卷期: 2009 年 13 卷 03 期

页码: 28-30

摘要: 研究了夏播大豆田常规耕作和保护性耕作对田间杂草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夏播大豆田在翻耕、翻耕后覆盖小麦秸秆、免耕留茬和免耕后覆盖小麦秸秆的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措施相结合的条件下,各处理田间杂草的发生情况有显著差异。大豆播种后7周,各处理的杂草出苗总数分别为260.80株/m2、133.87株/m2、319.56株/m2和41.78株/m2。秸秆覆盖是影响杂草发生量的决定性因素。大豆播种后8周,杂草生物量分别为1567.33 g/m2、397.93 g/m2、1842.17 g/m2和369.00g/m2。夏播大豆田杂草集中在播后3周内出苗,杂草出苗数占出苗总数的95%左右,因此对田间杂草的化学防治应该在大豆播种后第3周进行。

  • 相关文献

[1]一种新型深松、分层深施肥联合作业机. 王进朝,张西群,温长文. 2010

[2]保护性耕作和植物残体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孙海国,Francis J.Larney. 1997

[3]滨海盐碱地免耕条件下覆盖方式对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冯国艺,张谦,祁虹,王树林,李智峰,王志忠,林永增. 2014

[4]保护性耕作小麦—玉米农田生态系统能流特点的研究. 孙海国,李卫,任图生,Francis J.Larney,C.Wayne Lindwall. 1995

[5]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 王永芳,董志平,陈立涛,王孟泉,刘佳,齐永志,勾建军,李秀芹,崔彦. 2024

[6]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于玲玲,郭强,赵贵元. 2017

[7]保护性耕作在河北省的区域适应性. 贾树龙,孟春香,张执欣. 2003

[8]2BMQ-4型玉米清垄免耕施肥精密播种机的设计. 李鑫,籍俊杰,刘江涛,冯晓静. 2018

[9]河北省两熟制农田小麦保护性耕作实践经验、问题与对策. 李晋生,马吉利,刘玉升. 2006

[10]四种除草剂对大豆安全性研究. 樊翠芹,李香菊,王贵启,李秉华,苏立军. 2004

[11]大豆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应与分离特性研究. 赵双进,张孟臣,蒋春志,杨春燕,刘兵强,崔珏. 2005

[12]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练云,梁慧珍,余永亮,王树峰,位艳丽,董薇,张孟臣,蒋春志. 2011

[13]两个不同株系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细胞的超微病变比较研究. 李文龙,王月明,侯春燕,张洁,张孟臣,王冬梅. 2008

[14]NaCl胁迫下不同大豆品种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商蕾,张洁,张孟臣,王冬梅. 2010

[15]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遗传转化研究. 刘翠,李喜焕,常文锁,张春锋,张彩英. 2012

[16]非变性PAGE在鉴定大豆脂肪氧化酶类型中的应用. 马志民,蒋春志,杨春燕,马峙英,张孟臣. 2007

[17]河北省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聚类分析. 段会军,张彩英,王省芬,杨春燕,褚素敏. 2003

[18]人工掐顶对大豆株型影响的调查. 赵双进. 2003

[19]两个大豆开花期QTL定位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 王涛,杨春燕,赵青松,闫龙,肖付明,智海剑,张孟臣. 2013

[20]6种大豆粒形性状的QTL定位. 梁慧珍,王树峰,余永亮,王庭峰,巩鹏涛,方宣钧,刘学义,赵双进,张孟臣,李卫东.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