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施氮量和蚕豆/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玉英 1 ; 孙建好 2 ; 余常兵 3 ; 程序 4 ; 张福锁 5 ;

作者机构: 1.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3.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4.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5.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关键词: 蚕豆/玉米间作;施氮;无机氮;灌漠土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09 年 15 卷 04 期

页码: 815-82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田间条件下于20062~007年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N 0、75、150、2253、00 kg/hm2)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与其相应单作体系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为河西走廊灌区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品,CaCl2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无机氮的方法研究了施氮量和蚕豆/玉米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灌漠土无机氮以NO3--N为主。蚕豆和玉米无机氮含量在蚕豆收获前种植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蚕豆收获后至玉米收获,间作显著降低了两种作物各层无机氮含量;无机氮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蚕豆收获后间作体系0—100 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略高于单作体系,且0—100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高于100—160 cm土层;玉米收获后,间作蚕豆和玉米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降低了51.7%和16.6%,在100—160 cm土层平均降低了42.1%和6.1%;与不施氮相比,施氮蚕豆和玉米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增加了40.1%和81.5%,在100—16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69.6%和40.6%;与单作体系相比,间作体系0—100 cm和100—16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分别降低43.4%和34.1%。因此,施氮肥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累积,而豆科/禾本科间作减少了土壤无机氮的残留。

  • 相关文献

[1]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蚕豆农艺性状及结瘤特性的影响. 李玉英,孙建好,李春杰,李隆,程序,张福锁. 2009

[2]种间互作和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生态系统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李玉英,胡汉升,程序,孙建好,李隆. 2011

[3]玉米行距变化对间作系统生产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赵建华,孙建好,李隆,李伟绮. 2017

[4]根系分隔和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体系根系分布和形态的影响. 李玉英,庞发虎,孙建好,李隆,程序. 2010

[5]长期定位施肥对灌漠土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马忠明,杜少平,王平,包兴国. 2012

[6]不同用量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崔恒,张久东,宝林,韩杰荣,车宗贤,包兴国,杨蕊菊. 2021

[7]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秸秆还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特征分析. 吴科生,车宗贤,包兴国,张久东,卢秉林,杨新强,杨蕊菊. 2021

[8]有机物料对灌漠土结合态腐殖质及其组分的影响. 俄胜哲,时小娟,车宗贤,海龙,马倩倩,袁金华,姚佳璇. 2019

[9]长期施用绿肥对灌漠土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贾宇,车宗贤,包兴国,吴科生. 2020

[10]肥料酸化对灌漠土pH的影响. 陈震,车宗贤,张久东,崔云玲,张立勤. 2020

[11]河西绿洲灌漠土长期施肥效应及土壤生产力演变. 索东让,杨生茂,孙炳玲,孙宁科. 2005

[12]灌溉定额和绿肥交互作用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袁金华,俄胜哲,车宗贤. 2019

[13]甘肃省灌漠土养分的研究. 赵良菊,刘晓宏,肖洪浪,郭天文. 2004

[14]甘肃省武威地区灌漠土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赵良菊,肖洪浪,郭天文,赖丽芳,包兴国. 2005

[15]干旱风沙灌漠土玉米田树脂包衣尿素施用效果研究. 徐秋明,孙建好,曹兵,李亚星,黄德明. 2005

[16]甘肃省河西灌漠土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赵良菊,肖洪浪,郭天文,赖丽芳,杨文玉,包兴国. 2004

[17]不同小麦专用肥在河西灌漠土上的肥效试验初报. 孙建好. 2007

[18]甘肃省灌漠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赵良菊,肖洪浪,郭天文,包兴国,杨文玉. 2005

[19]水肥管理对春小麦产量和根际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 袁金华,俄胜哲,车宗贤,包兴国,曾希柏. 2017

[20]不同有机物料施用对灌漠土春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安康,俄胜哲,车宗贤,袁金华.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