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木质素基苯醚甲环唑纳米颗粒构建及防控杨梅凋萎病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启 1 ; 张家栋 1 ; 方云 1 ; 熊秋雨 1 ; 王嵘 1 ; 程敬丽 1 ; 孙鹂 1 ; 赵金浩 1 ;

作者机构: 1.浙江省兰溪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大学农业农村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作物病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木质素磺酸钠;疏水性改性;苯醚甲环唑;纳米颗粒;杨梅凋萎病;防治效果

期刊名称: 农药学学报

ISSN: 1008-7303

年卷期: 2023 年 25 卷 006 期

页码: 1312-132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杨梅凋萎病传染性强,发病快,给杨梅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木质素基材料因来源广泛、价格便宜、且活性官能团较多,已广泛应用于纳米药物递送领域.为寻求具有缓释功能的药剂,以便更好地防控杨梅凋萎病,以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以下简称Di)为供试药剂,用苯甲酸酐对木质素磺酸钠(LS)进行疏水性改性后,负载Di制备了纳米颗粒Di@BLS,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动态光散射激光粒度仪(DLS)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Tu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TSI)对样品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采用QuEChERs方法提取叶片中的Di,研究Di@BLS在杨梅中的吸收转运情况;最后对收集的杨梅病枝进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并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盆栽试验法研究了Di@BLS对杨梅凋萎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BLS载体浓度为 1%、料药比为 5:1、质量浓度为 0.2%的SDS用量条件下制备的Di@BLS平均粒径为 135.2 nm,该配方在大量减少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同时,可以保持与苯醚甲环唑微乳剂(Di ME)相近的制剂稳定性;吸收转运和田间试验均证实Di@BLS能延缓Di的降解,比Di ME在杨梅体内持留时间更久;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显示,Di@BLS对杨梅凋萎病菌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的EC50 值为0.643 μg/mL,与Di ME的接近;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 200 μg/mL质量浓度下,相比Di ME,Di@BLS可降低杨梅凋萎病发病率 2.3%.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颗粒Di@BLS在杨梅体内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和较好的抑菌效果,可为杨梅凋萎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相关文献

[1]生物有机肥对杨梅凋萎病防控及其树势恢复的影响. 林瑞,任海英,安笑笑,郑锡良,梁森苗,张淑文,戚行江. 2019

[2]杨梅凋萎病菌侵染、传播及树体内分布规律. 任海英,梁森苗,郑锡良,戚行江,朱潇婷,颜丽菊. 2016

[3]杨梅凋萎病及其安全防控对策. 梁森苗,任海英,郑锡良,求盈盈,戚行江. 2015

[4]健康与凋萎病杨梅树体及根围菌群的差异. 任海英,徐巧,戚行江,俞浙萍,郑锡良,张淑文,王震铄. 2021

[5]杨梅凋萎病综合防治技术试验. 任海英,戚行江,梁森苗,郑锡良. 2014

[6]杨梅凋萎病简约化防控关键技术试验. 邢美芳,梁森苗,张淑文,张壹,吴昌旺,吴海锋. 2024

[7]纳米脱氧剂的制备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穆宏磊,郜海燕,房祥军,陈杭君,葛林梅. 2009

[8]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杨梅果实中苯醚甲环唑和乙基多杀菌素的农药多残留. 王天玉,姚周麟,平新亮,张伟清,冯先橘,林媚. 2017

[9]不同清洗液对小白菜甲霜灵和苯醚甲环唑的去除效果. 管文辰,王新全,章虎,徐浩,王祥云,王鸣华,王强. 2014

[10]铁皮石斛中3种常用农药的残留动态及最佳清除方法研究. 姜武,吴志刚,陶正明,金传高,宋敏全. 2017

[11]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茶叶中7种杀螨杀虫类农药残留. 李玮,贾彦博,林伟杰,王秀丽,金崇崇,马慧丽,洪春来. 2017

[12]稻米中苯醚甲环唑残留及其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胡秀卿,张昌朋,俞建忠,何红梅,吴珉. 2019

[13]4种杀菌剂对葡萄溃疡病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病害的防治效果. 刘梅,张玮,宋雅琴,吴江,严红,李兴红. 2013

[14]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 陈列忠,陈建明,张珏锋,何月平. 2009

[15]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田间防效比较. 苍涛,王彦华,李振,赵学平,吴长兴,吴声敢,陈丽萍. 2009

[16]精致矿物油在柑橘上的应用技术. 黄振东,占红木. 2015

[17]茭白胡麻斑病防治药剂的筛选试验. 符长焕,郑春龙,郑许松,李能辉. 2016

[18]不同药剂防治方案对某些柑桔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成本分析. 张志恒,陈国庆,陈亦根,谭炳林,毛润乾. 2003

[19]浙西北单季稻白叶枯病药剂防控与保产效果. 赵敏,陈建明,严成其,李荣,黄元杰,梁伟芳,周洁,余初浪,黄坚. 2016

[20]氟虫双酰胺防治早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效果. 傅福全,徐国荣,董明灶,范仰东,俞法明.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