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微喷灌模式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特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吕丽华 1 ; 董志强 1 ; 李谦 1 ; 张丽华 1 ; 姚艳荣 1 ; 张经廷 1 ; 贾秀领 1 ;

作者机构: 1.农业部华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冬小麦;微喷灌;畦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20 年 02 期

页码: 185-19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微喷灌技术的节水潜力及其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灌溉方式(微喷灌和畦灌)为主区,灌溉量和灌水时期为副区,微喷灌和畦灌分别设置了6个和12个灌水量水平,分析了微喷灌冬小麦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产量和水分利用特点。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模式下小麦供水量(降水+灌溉水)与产量均呈2次曲线关系,达到最高产量的微喷灌、畦灌供水量分别为228.7和325.8 mm,相应耗水量分别为386.3和449.7 mm,微喷灌的最高产量和WUE较畦灌分别提高5.8%和16.3%。供水量190.0 mm下微喷灌小麦达到最高产量,相应耗水量为348.8 mm,WUE较畦灌提高26.7%。在较低灌水量范围内,相同灌水量下微喷灌小麦叶片渗透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高于畦灌小麦,尤其是在生育后期;在最高产量时微喷灌小麦叶片各项生理指标明显高于畦灌或与之相当。与传统畦灌比较,在限水灌溉条件下,微喷灌能显著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片生理活性,增产效果突出,节水潜力较大。

  • 相关文献

[1]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 董志强,张丽华,李谦,吕丽华,申海平,崔永增,梁双波,贾秀领. 2016

[2]不同灌溉集成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的影响. 吕丽华,王学清,黄冀楠,张经廷,董志强,贾秀领. 2018

[3]微喷灌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郑孟静,张丽华,董志强,申海平,姚海坡,张丽荣,贾秀领. 2020

[4]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董志强,张丽华,吕丽华,李谦,梁双波,贾秀领. 2015

[5]灌水方式和灌溉量对冬小麦根冠结构的影响. 吕丽华,李谦,董志强,张丽华,梁双波,贾秀领,姚海坡. 2014

[6]不同灌溉模式下小麦荧光特征及品种抗旱性研究. 曹彩云,党红凯,郑春莲,李科江,马俊永. 2017

[7]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产量、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曹彩云,党红凯,郑春莲,郭丽,马俊永,李科江. 2016

[8]不同水分运筹方式下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消耗特征. 吕丽华,王勤,张经廷,马贞玉,梁双波,贾秀领. 2016

[9]水肥管理模式对小麦氮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曹彩云,党红凯,郑春莲,李佳,刘学彤,李科江,马俊永. 2022

[10]不同灌水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吕丽华,贾秀领,姚海坡,张经廷,张丽华,梁双波. 2017

[11]不同灌溉模式下夏玉米产量形成特点. 吕丽华,董志强,梁双波,张经廷,张丽华,贾秀领. 2019

[12]土下微膜覆盖与灌水管理对冬小麦水分利用与物质生产效果的影响. 何立谦,张维宏,张永升,曹彩云,李科江,杜雄. 2014

[13]灌溉制度和品种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付佳祥,党红凯,李晓爽,柴春岭,高惠嫣,王晓玲,刘宏权. 2022

[14]春季浇一水条件下丰产冬小麦耗水特性与生育性状. 李和平,张玉兰,翟兰菊,李积铭,何晓庆. 2016

[15]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水肥高效模式初步研究. 乔文臣,陈秀敏,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李丁,李强,李会敏,赵明辉,冯佳,赵凤梧. 2016

[16]土下覆膜与适宜灌水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率. 何立谦,张维宏,杜雄,张永升,王磊,曹彩云,李科江. 2016

[17]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 董志强,吕丽华,崔永增,申海平,张经廷,姚艳荣,贾秀领. 2016

[18]水分胁迫对不同根型小麦幼苗水分利用率和导水率的影响. 柳斌辉,孟东霞,刘子会,郭秀林,李广敏. 2007

[19]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宋平,刘燕,张晓芳,张丁,王广才. 2024

[20]咸水畦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 冯棣,张俊鹏,曹彩云,郑春莲,刘祖贵,孙景生.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