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小麦粒重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的开发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泽源 1 ; 李玥 1 ; 赵文莎 1 ; 顾晶晶 1 ; 张傲琰 1 ; 张海龙 1 ; 宋鹏博 1 ; 吴建辉 1 ; 张传量 1 ; 宋全昊 1 ; 简俊涛 1 ; 孙道杰 1 ; 王兴荣 1 ;

作者机构: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南阳市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小麦;千粒重;QTL;KASP标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3 年 56 卷 021 期

页码: 4137-4149,中插1-中插1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小麦是世界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而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以和尚头(HST)和陇春23(LC23)衍生的 216 个家系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为材料,基于 55K SNP基因型数据,针对小麦粒重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开发和验证粒长主效QTL的共分离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对亲本和RIL群体进行基因分型,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并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IWGSC RefSeq v1.0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对多环境粒重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通过对主效QTL进行方差分析,判断不同QTL间的加性互作效应,并分析其对粒重相关性状的影响.同时,根据粒长主效QTL的共分离SNP位点开发相应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标记(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并在 242 份国内外小麦种质构成的自然群体中进行验证.[结果]构建了和尚头/陇春 23 RIL群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全长 4 543 cM,共包含 22 个连锁群,覆盖小麦 21 条染色体,平均遗传距离为 1.7 cM.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具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 0.77-0.99(P<0.001).共检测到 51 个粒重相关QTL,其中,有 4 个为 3 个及以上环境稳定表达的主效QTL,分布在 2D、5A、6B和 7D染色体.根据物理区间和功能标记分析主效QTL Qtkw.nwafu-2D.1和Qtkw.nwafu-7D分别为光周期基因Ppd-D1和开花基因FT-D1,方差分析表明,二者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Qtkw.nwafu-2D.1和Qtkw.nwafu-7D优异等位基因的聚合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千粒重和粒宽.此外,根据粒长主效位点Qgl.nwafu-5A的共分离SNP开发了相应的KASP分子标记AX-111067709,该标记在 242 份小麦组成的自然群体中与粒长和粒重性状显著相关,在不同环境下能增加粒长3.33%—4.59%(P<0.001)和粒重5.70%—10.35%(P<0.05).[结论]和尚头(HST)和陇春23(LC23)的粒重相关性状由多个遗传位点控制,其中,Qtkw.nwafu-2D.1和Qtkw.nwafu-7D通过加性互作效应可显著提高小麦的千粒重和粒宽.Qgl.nwafu-5A与粒重和粒长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共分离分子标记AX-11106770可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相关文献

[1]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粒重QTL定位及其元分析. 倪胜利,何瑞,刘媛,张沛沛,李兴茂,杨德龙. 2021

[2]小麦重组近交系群体株高和千粒重的抗旱遗传特性. 杨德龙,张国宏,李兴茂,幸华,程宏波,倪胜利,陈晓平. 2012

[3]20种党参种质综合品质评价. 肖淑贤,侯沁文,蔡子平,蔺海明,胡利峰,李飞鹤,王玉龙,赵艳. 2021

[4]施硼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影响. 曾骏,郭天文,张平良,李书田,刘晓伟,董博. 2019

[5]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对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动态变化效应. 何春雨,杜久元,白斌,申三宝,张礼军,柴强,黃高宝. 2014

[6]啤酒大麦专用肥施用量对甘啤3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包奇军,潘永东,张华瑜,柳小宁. 2008

[7]A high density genetic map and QTL for agronomic and yield traits in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L.) P. Beauv.]. Fang, Xiaomei,Wang, Xiaoqin,Liu, Rui,Liu, Xueying,Li, Man,Huang, Mengzhu,Zhang, Zhengsheng,Dong, Kongjun,Liu, Tianpeng,He, Jihong,Ren, Ruiyu,Zhang, Lei,Yang, Tianyu. 2016

[8]小麦慢白粉病QTL对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兼抗性. 陈新民,何中虎,伍玲,白斌,李在峰,夏先春. 2014

[9]辣椒胞质雄性不育主效恢复性的QTL定位(英文). 魏兵强,王兰兰,张茹,张建农. 2017

[10]外源DNA导入小麦选育抗条锈新资源的研究. 倪建福,崔文娟,曹世勤. 2010

[11]高大气CO2浓度下氮素对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于显枫,张绪成,马一凡. 2010

[12]新型抗旱保水剂在小麦、玉米生产中的作用. 李秀君,杨封科. 2001

[13]新型抗旱保水剂在小麦、玉米生产中的作用. 李秀君,杨封科. 2002

[14]半干旱冷凉区小麦增产新模式研究. 曹国番,李秀君. 2001

[15]小麦锌指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与表达分析. 万平,令利军,周文娟,张文俊,凌宏清,朱立煌,张相岐. 2004

[16]作物细胞核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NX-ms模式. 周宽基,王世红,刘忠祥,冯毓琴,张永生,袁明璐,王根轩. 2003

[17]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旱地全膜覆土免耕栽培小麦/小麦/马铃薯轮作体系的施肥技术研究. 郭天文,侯慧芝,吕军峰,张平良,董博. 2014

[18]甘肃省小麦、大麦和燕麦主产区孢囊线虫病的分布调查. 李惠霞,刘永刚,李敏权. 2010

[19]高粱DNA导入小麦后代的和面仪曲线变化. 王晓娟,李兴林,倪建福,王亚馥. 2000

[20]导入外源DNA小麦变异类型的光合特性研究(简报). 王晓娟,孔英珍,王亚馥,庞斌双,倪建福.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