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氮肥和接种根瘤菌对豌豆/玉米间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吴科生 1 ; 宋尚有 2 ; 李隆 3 ; 孙建好 4 ; 赵建华 5 ;

作者机构: 1.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2.武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4.甘肃农业科学研究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5.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育部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施氮肥;接种根瘤菌;豌豆/玉米间作;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4 年 22 卷 11 期

页码: 1274-128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豌豆/玉米间作是河西绿洲灌区面积最大的间作模式,也是当地重要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之一。针对目前氮肥过量施用和豆科作物生物固氮被忽视的实际,2011年和2012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进行了豌豆/玉米间作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下,豌豆接种根瘤菌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作物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河西绿洲灌区豌豆/玉米间作体系节肥、高产的氮肥用量和接菌增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豌豆产量影响不显著。接种根瘤菌后单作豌豆比不接菌处理两年平均增产12.7%,间作豌豆产量比单作两年平均增产61.1%,间作豌豆接种根瘤菌比不接菌两年平均增产4.8%。单作豌豆以施氮量75 kg(N)·hm-2接菌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2 735 kg·hm-2;而且在此施氮量下接菌比不接菌两年平均增产达22.8%。施用氮肥对玉米的增产效果显著,施氮量在300 kg(N)·hm-2时单作玉米产量为14 394 kg·hm-2,间作比单作两年平均增产61.8%;间作豌豆带接菌较不接菌玉米两年平均增产3.3%。土地当量比在不同施氮量和接种根瘤菌的条件下都大于1。豌豆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小,最大值为不施氮的12.9 kg·mm-1·hm-2;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以施氮量300 kg(N)·hm-2处理为最高,达25.0 kg·mm-1·hm-2。综上所述,在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中,玉米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施氮量为300 kg(N)·hm-2,豌豆高产高效的施氮量为75 kg(N)·hm-2。在大田生产中,接种根瘤菌对豌豆和玉米增产作用明显。

  • 相关文献

[1]施氮和豌豆/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吴科生,宋尚有,李隆,孙建好,包兴国,李伟绮. 2014

[2]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旗叶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及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樊廷录,马明生,王淑英,李尚中,赵刚. 2011

[3]氮磷配施对旱地胡麻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吴兵,高玉红,谢亚萍,张中凯,崔政军,剡斌,牛俊义. 2017

[4]施肥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刘春芳,宋尚有,王勇,樊廷录. 2005

[5]黄土高原旱地秋覆膜及氮肥秋基春追比例对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勇,宋尚有,樊廷录,高育峰. 2012

[6]不同啤酒大麦品种抗旱生理指标及其与籽粒产量关系. 刘建华,陈炳东,柴丽娟. 2007

[7]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陈玉章,柴守玺,程宏波,柴雨葳,杨长刚,谭凯敏,常磊. 2019

[8]施氮量对固定道垄作春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唐文雪,马忠明. 2020

[9]鹰嘴豆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研究. 舒秋萍. 2007

[10]生育前期遮光对水稻灌浆期剑叶生理特性及籽粒生长的影响. 刘奇华,周学标,杨连群,李天,张建军. 2009

[11]氮肥运筹对黄土高原春玉米产量形成和氮代谢的调控效应. 高钰,闫耀廷,赵刚,张文伟,豆丽萍,李可夫,宋展树,高丽. 2023

[12]旱地全膜双垄沟玉米生产的AquaCrop模型模拟及管理措施优化. 张涛,孙伟,张锋伟,孙步功,王婷,吴建民. 2017

[13]玉米水分生理指标对覆膜比例和灌水水平的响应. 谈燕,肖凯,杨晓明,柴强. 2017

[14]磷对胡麻叶和蒴果皮中叶绿素质量分数、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牛小霞,谢亚萍,王斌,牛俊义. 2017

[15]栽培方式对甘肃雨养农业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GAO Ying-ping,高应平,WANG Yong,王勇,DANG Yi. 2014

[16]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垄作栽培的产量效应及节水效果研究. 张立勤,马忠明,曹诗瑜,连彩云,徐升明. 2008

[17]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赵刚,樊廷录,李尚中,王国宇,杨晨. 2008

[18]前期干旱锻炼对谷子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郭贤仕,山仑. 1994

[19]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杨蕊菊,柴守玺,马忠明,车宗贤,包兴国,张久东. 2011

[20]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 马明生,樊廷录,王淑英,李尚中,赵刚.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