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施氮和豌豆/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吴科生 1 ; 宋尚有 2 ; 李隆 2 ; 孙建好 2 ; 包兴国 2 ; 李伟绮 2 ;

作者机构: 1.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2.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武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甘肃农业科学研究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育部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施氮肥;豌豆/玉米间作;土壤无机氮;硝态氮;残留量;积累量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4 年 22 卷 12 期

页码: 1397-140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豌豆/玉米间作体系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现状和过量施用氮肥对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品,采用Ca Cl2溶液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水平[0 kg(N)·hm?2、75 kg(N)·hm?2、150 kg(N)·hm?2、300 kg(N)·hm?2、450 kg(N)·hm?2]下豌豆/玉米间作体系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作物整个生育期内,灌漠土无机氮以硝态氮为主,其含量是铵态氮的7.55倍。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与不施氮相比,75 kg(N)·hm?2、150 kg(N)·hm?2、300 kg(N)·hm?2和450 kg(N)·hm?2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29.7%、67.5%、88.2%和134.3%。与豌豆收获期相比,在玉米收获时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降低44.2%。间作豌豆和间作玉米分别比对应的单作在0~1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降低6.1%和5.1%。豌豆/玉米间作体系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在不同施氮量和不同生育时期都是表层(0~20 cm)最高。豌豆收获后,0~6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间作豌豆和间作玉米分别比相应单作降低4.9%和1.9%,60~120 cm土层降低10.8%和9.2%;玉米收获后0~60 cm土层平均降低28.2%和9.4%,60~120 cm土层平均降低23.5%和12.5%。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间作豌豆比单作豌豆在0~60 cm土层降低4.9%,60~120 cm降低10.9%。因此,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和累积量,且主要影响土壤硝态氮。过量的氮肥投入会因作物不能及时全部吸收而被大水漫灌和降雨等途径淋洗到土壤深层,造成氮肥损失和农田环境污染。间作能显著降低土壤无机氮浓度和累积量,特别在作物生长后期对土壤无机氮累积的降低作用更加明显。

  • 相关文献

[1]氮肥和接种根瘤菌对豌豆/玉米间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吴科生,宋尚有,李隆,孙建好,赵建华. 2014

[2]2种除草剂对胡麻田阔叶杂草的示范效果及其在胡麻籽中的残留量检测. 王玉灵,胡冠芳,牛树君,赵峰,李玉奇,余海涛. 2018

[3]2种除草剂对胡麻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及其在胡麻籽中的残留测定. 牛树君,胡冠芳,张新瑞,刘敏艳,赵峰,李玉奇. 2017

[4]20%棚菌克烟剂在春季大棚黄瓜上的残留量分析. 刘敏艳,李建军,胡冠芳. 2007

[5]啶虫脒在两种高原夏菜上的残留比较. 张海英,梁丁月,李晓蓉,刘永刚. 2014

[6]添加胡麻胶后三唑酮沉积量和残留量的变化及其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 杨栋,牛树君,刘敏艳,李玉奇,胡冠芳. 2013

[7]施氮量对河西绿洲灌区垄作春小麦土壤水氮动态及吸收利用的影响. 杨君林,马忠明,张立勤,王智琦,连彩云,薛亮. 2015

[8]施氮量对小麦/玉米带田土壤水分及硝态氮的影响. 杨蕊菊,柴守玺,马忠明. 2012

[9]覆膜穴播方式对旱地小麦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积累的影响. 谢永春,张平良,郭天文,姜小凤,侯慧芝. 2015

[10]陇东旱地苹果园不同地面覆盖模式的水分与养分效应. 尹晓宁,董铁,孙文泰,牛军强,刘兴禄,马明. 2021

[11]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条件下旱作玉米生长季土壤氮素供应动态特征. 张建军,党翼,赵刚,樊廷录,王磊,程万莉,李尚中,王淑英,雷康宁. 2020

[12]不同施氮情况下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的动态变化. 马忠明,孙景玲,杨蕊菊,杨君林. 2010

[13]PAL肥料氮素释放规律及其对大麦生长的影响. 郭全恩,郭天文,王益权,刘军,南丽丽,曹发魁,武天云. 2006

[14]施肥对小麦/玉米带田养分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汤莹,杨君林,崔云玲,赵建华. 2022

[15]垄膜集雨对苹果园土壤氮素积累与分布的影响. 张坤,孙文泰,刘小勇,马明,王发林. 2012

[16]甘肃陇东旱塬不同树龄苹果园矿质氮的分布和积累特征. 刘小勇,董铁,张坤,张辉元,王发林.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