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施用生物质炭和羊粪对宿根连作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艳春 1 ; 李兆伟 2 ; 林伟伟 2 ; 蒋宇航 2 ; 翁伯琦 2 ; 林文雄 3 ;

作者机构: 1.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过程与安全监控重点实验室

2.;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过程与安全监控重点实验室

3.;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过程与安全监控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茶树;宿根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碳源利用率;磷脂脂肪酸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18 年 04 期

页码: 1273-128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茶树长期宿根连作会导致土壤酸化严重、土壤营养不平衡、根际土壤微生态结构恶化.研究生物质炭、羊粪对宿根连作茶树生长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宿根连作茶树土壤环境的调节效果,可为宿根连作茶园土壤微生态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宿根连作20年的茶园土壤为对象,利用Biolog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研究施用生物质炭(40 t·hm~(-2))和羊粪替代部分化肥对连作茶树产量和品质、土壤化学性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羊粪1年后酸化茶园土壤的p H和土壤养分显著提高,并提高了茶叶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生物质炭、羊粪替代部分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对胺类、碳水化合物和聚合物的相对利用有所增加.生物质炭和羊粪处理的根际土壤总PLFA含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20.9%和47.5%,羊粪处理还显著降低了总饱和/总单一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生物质炭和羊粪可改善茶园土壤酸化状况和土壤肥力,对宿根连作茶树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两种措施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微生物量、提高了多样性指数、改善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施用生物质炭和羊粪可作为调节宿根连作茶园根际土壤微生态的有效措施.

  • 相关文献

[1]几种改良措施对酸化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艳春,汪航,李兆伟,叶菁,王义祥. 2022

[2]蘑菇培养料发酵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及其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李艳春,叶菁,王义祥. 2019

[3]长期施用炭基有机肥对土壤铜形态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李艳春,叶菁,刘岑薇,林怡,王义祥. 2024

[4]长期施肥对黄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团聚体组分特征的影响. 李清华,王飞,林诚,何春梅,李昱,钟少杰,林新坚. 2015

[5]青枯病植物疫苗对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郑雪芳,刘波,朱育菁. 2017

[6]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对烟草根系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特性的影响. 郑雪芳,刘波,蓝江林,朱育菁,车建美,苏明星. 2012

[7]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分析程序PLFAEco. 林营志,刘波,张秋芳,傅秀荣. 2009

[8]不同培肥模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林新坚,林斯,邱珊莲,陈济琛,王飞,王利民. 2013

[9]尖孢镰刀菌磷脂脂肪酸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肖荣凤,刘波,朱育菁,潘志针,陈梅春,詹洪. 2017

[10]柑橘黄龙病植株内生菌PLFAs多态性研究. 郑雪芳,刘波,孙大光,朱育菁,段永平,夏育陆,阮传清,肖荣凤. 2012

[11]水稻植株及其内生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异质性. 胡桂萍,刘波,郑雪芳,张建福,谢华安. 2011

[12]菌渣对黑麦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车建美,刘波,张彦,胡桂萍,黄勤楼,陈忠钿,翁伯琦. 2016

[13]植物乳杆菌R23耐受二氧化硫胁迫的应激机制. 任香芸,李维新,林晓姿,梁璋成,何志刚. 2022

[14]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分析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刘波,胡桂萍,郑雪芳,张建福,谢华安. 2010

[15]叶面分离Bt及对茶树主要害虫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张灵玲,林晶,骆兰,方昉,黄天培,徐金汉,吴光远,王庆森,关雄. 2005

[16]乌龙茶品系比较鉴定与选择. 郭吉春,叶乃兴,何孝延,黄修岩. 1994

[17]试论茶树经济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选择. 叶乃兴,郭吉春. 1995

[18]茶叶蒸青固样时间控制的研究初报. 杨如兴,张文锦,玉振康,陈志辉,钟美娇. 1999

[19]乌龙茶品种花器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郭吉春,叶乃兴,胡晓东. 1992

[20]应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构建茶树回交1代部分遗传图谱. 黄福平,梁月荣,陆建良,陈荣冰.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