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利用非近交亲本间杂交F_1群体对木薯褐斑病田间抗性的QTL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萍 1 ; 李杰 1 ; 付瑜华 2 ; 王惠君 2 ; 李开绵 3 ; 王文泉 2 ;

作者机构: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暨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木薯;褐斑病;SSR;QTL;遗传图谱

期刊名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ISSN: 1005-3395

年卷期: 2007 年 15 卷 03 期

页码: 191-19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对非近交亲本抗褐斑病的文昌红心和中感亲本华南6号杂交获得分离群体184个株系,采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析,检测了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对褐斑病田间抗性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和辅助人工接菌的方法,分别在2004年苗期、2005年苗期和成株期3次调查和鉴定了群体的抗病性反应。结果表明,这3个时期群体褐斑病病情指数(DI)分布范围较一致,均呈连续性偏峰态分布。从4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在抗、感基因池和两个亲本间均具有多态性的引物17对,群体检测获得50个等位基因位点,构建了包含34个位点的8个连锁群,覆盖木薯基因组695.7cM,2个位点间平均图距为20.5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5个与木薯褐斑病抗性相关的QTL,贡献率在9.61%-64.81%,主要分布在第1、2、4连锁群的特定区域。其中,第1、2连锁群上的6个QTL是重要的QTL。

  • 相关文献

[1]中国木薯褐斑病发病规律调查及田间防治药效试验. 时涛,李超萍,蔡吉苗,王国芬,陆翠梅,韩全辉,黄贵修. 2019

[2]木薯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相关性状QTL定位. 陈青,夏志强,陈新,卢诚,王宇阳,王文泉. 2013

[3]木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陈新,曾长英,王文泉. 2015

[4]木薯群体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连锁图谱和QTL分析. 吉家敏,夏志强,邹枚伶,王文泉. 2009

[5]木薯商业品种的指纹图谱构建. 付瑜华,李杰,王海燕,杨子贤,王文泉. 2007

[6]不同种质食用木薯的田间病害及对细菌性萎蔫病的抗性. 徐春华,李超萍,欧文军,冯岗,时涛. 2022

[7]柬埔寨龙血树褐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培养条件分析. 郭建伟,杨春莲,余泽云,余亚军,林登智,张永光,元超,余磊. 2024

[8]武鸣县木薯朱砂叶螨发生规律初探. 潘文勤,李华英,颜文好,李兆贵,韦艳春,黄洁. 2011

[9]创新催生木薯产业化. 黄洁. 2007

[10]我国木薯燃料酒精发展现状及建议. 匡钰,朱德明. 2006

[11]木薯的营养规律及平衡施肥. 漆智平,洪彩香,张伟特,黄洁. 1999

[12]木薯MADS-box基因克隆及其响应乙烯信号的表达模式分析. Wenbin Liao,廖文彬,Wang Gan. 2011

[13]木薯品种、水土保持技术和嫩茎枝快繁技术. 黄洁. 2009

[14]木薯脯氨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Lili Fu,付莉莉,Xiuquan He. 2011

[15]基因组选择拓展木薯生物能源应用潜力. Wenquan Wang,王文泉,Cheng Lu,卢诚,Xin Chen,陈新,Zhiqiang Xia,夏志强,Kaimian Li. 2015

[16]木薯中草药微生态制剂治疗和预防猪、牛疾病的研究. 蒋盛军,王永壮,刘以道,符乃方,罗长辉. 2011

[17]主要蔬菜作物基因定位与分子辅助选择育种. 刘子记,牛玉,刘维侠,杨衍. 2020

[18]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西瓜遗传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余贤美,郑服丛,艾呈祥. 2004

[19]木薯遗传图谱9号连锁群NS701、NS272标记的物理定位. 叶光燕,王英,高和琼,庄南生,李开绵. 2015

[20]分子标记技术在荔枝研究中的应用. 曾淇,昝逢刚,李明芳,郑学勤.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