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河西地区鹰嘴豆适应性评价及筛选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占鑫 1 ; 刘露露 2 ; 韩顺斌 1 ; 马小乐 2 ; 王兴 1 ; 吴学军 1 ; 闵庚梅 3 ; 李志荣 1 ; 杜蓉 4 ;

作者机构: 1.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4.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甘州分局

关键词: 河西地区;鹰嘴豆;适应性评价;筛选

期刊名称: 甘肃农业科技

ISSN: 1001-1463

年卷期: 2021 年 012 期

页码: 30-34

摘要: 以生产中综合表现良好的鹰嘴豆品种陇鹰1号为对照,对5份综合性状优异、产量较高的鹰嘴豆资源材料进行了多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点均以张鹰5号和张鹰7号产量表现较高,均较对照品种陇鹰1号增产。其中乌江镇永丰村试验点分别增产17.65%、20.00%;新墩镇分别增产20.28%、16.00%;花寨乡分别增产11.55%、16.34%。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鹰嘴豆产量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综合评价值(D值)以张鹰7号最高,为0.808 5;张鹰5号次之,为0.664 1。这2份材料丰产性较好,适合在河西地区种植。综合分析表明,5个鹰嘴豆材料在乌江镇永丰村整体表现最好,其中张鹰5号和张鹰7号折合产量均高于3 400 kg/hm2,增产显著,这2个品种可在该地区进行生产试验及示范推广,也可在该地区进行多品种筛选和鉴定评价研究;新墩镇试验点整体产量中等,其中张鹰5号和张鹰7号折合产量均达到3 000 kg/hm2以上,说明新墩镇地区的气候条件可筛选种植部分品种;花寨乡试验点折合产量均偏低,说明鹰嘴豆不适宜在该地区生长。

  • 相关文献

[1]鹰嘴豆优异种质资源引进筛选及评价. 包兴国,舒秋萍. 2009

[2]13个芸豆新品种(系)在河西走廊的适应性鉴定. 闵庚梅,刘占鑫,杨晓明,张丽娟. 2020

[3]河西地区近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吕晓东,王鹤龄,马忠明. 2010

[4]河西地区制种西瓜套种向日葵栽培模式. 张化生,杨永岗,米晓辉,苏永全,李达平,朱晓涛,李晓芳. 2019

[5]河西地区啤酒大麦产业化发展研究. 王颢. 2010

[6]河西地区玉米田一代棉铃虫防治措施比较. 袁伟宁,周昭旭,魏玉红,张新瑞. 2019

[7]河西走廊不同产区主栽酿酒葡萄品种品质特性. 陈娟,马忠明,牛小霞,贾进,边金霞,王平,贾霄. 2024

[8]甘肃河西地区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分析. 刘效华,刘建华,虎梦霞. 2010

[9]甘肃河西地区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 赵建华,孙建好,陈伟. 2011

[10]河西地区食用葵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张廷红,邵武平,王生录. 2010

[11]甘肃河西地区扩种冬小麦的生态效益分析. 祁旭升. 2004

[12]43个CIMMYT春小麦材料在河西地区的性状表现. 马小乐,王化俊,尚勋武,袁俊秀,刘生明. 2010

[13]甘肃河西地区日光温室茄子标准化栽培技术. 郭天云,何增国,于海利,崔文菊. 2025

[14]河西灌区鹰嘴豆抗旱节水栽培技术. 闵庚梅,韩顺斌,吴学军,杨晓明,刘占鑫. 2020

[15]鹰嘴豆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研究. 舒秋萍. 2007

[16]6个高产优质鹰嘴豆品种的抗旱性评价. 杨新强,包兴国,张久东,卢秉林. 2016

[17]鹰嘴豆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包兴国,杨蕊菊,舒秋萍. 2006

[18]施磷对西北沿黄灌耕灰钙土玉米/鹰嘴豆间作产量及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兰玉峰,夏海勇,刘红亮,杨思存,宋建国,李隆. 2010

[19]陇中地区马铃薯主粮化品种引进与筛选. 刘晓伟,郭天文,张平良,曾骏,董博,谭雪莲,姜小凤. 2019

[20]甘肃省不同温型香菇优良品种筛选. 张桂香,杨建杰,刘明军,杨琴.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