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梁菁燕 1 ; 胡玉林 1 ; 谢江辉 1 ;
作者机构: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龙选蕉;消毒剂;不定芽;诱导;增殖
期刊名称: 南方农业学报
ISSN: 2095-1191
年卷期: 2011 年 42 卷 06 期
页码: 23-25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灭菌剂对外植体的灭菌效果及不同激素浓度和组合对不定芽诱导和增殖的影响,建立龙选蕉的高频再生体系。【方法】以龙选蕉吸芽为外植体,以升汞和0.2%次氯酸钠对外植体灭菌;采用0~6.0mg/L6-BA、0.1~0.2mg/LNAA激素组合对不定芽进行诱导或增殖培养。【结果】相对于升汞,次氯酸钠对龙选蕉外植体灭菌的效果更理想,灭菌率达到90.47%,且外植体生长良好,无中毒现象。在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随着6-BA浓度的升高,不定芽萌发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以添加6-BA3.0mg/L的诱导效果最理想,萌发率为66.67%;随着6-BA和NAA浓度的提高,不定芽的增殖系数也随之增加,其中以4.0mg/L6-BA+0.2mg/LNAA为最佳组合,不定芽增殖效果最理想,增殖系数为4.05,芽苗粗壮,叶片颜色正常。【结论】次氯酸钠对龙选蕉吸芽的消毒效果优于升汞,操作简便,易于获得无菌外植体并利于不定芽生长;不定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3.0mg/L6-BA;不定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4.0mg/L6-BA+0.2mg/LNAA。
- 相关文献
[1]白兰花组织培养技术的初步研究. 陈亚鸿,陈雄庭. 2009
[2]香草兰的组织培养试验. 文慧婷,张翠玲,吴刚. 2008
[3]维多利亚菠萝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陈华蕊,陈业渊,何书强,李卫亮,朱敏,贺军虎. 2016
[4]云南拟单性木兰组织培养初步研究. 甘露,李凯,王小青,陈雄庭. 2010
[5]尖蜜拉的快繁技术. 张翠玲,文慧婷. 2007
[6]直接诱导不定芽的矮牵牛再生体系的建立. 陶妹英,贾彩红,徐碧玉,金志强. 2006
[7]三角梅下胚轴再生体系的建立. 陆锦萍,冷青云,赵彤,孙鲁平,徐世松,尹俊梅,牛俊海. 2021
[8]甜瓜‘黄蛋子’子叶再生完整植株研究. 陆璐,赵长增,陆婷. 2005
[9]2个葡萄品系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 周鹏,郭安平,王跃进,黎小瑛. 2002
[10]钙果不定芽生根诱导研究. 徐立,李志英. 2008
[11]TDZ和暗培养对蝴蝶兰叶片不定芽发生的影响. 陆顺教,易双双,任羽,冷青云,黄少华. 2015
[12]刚果12号桉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再生植株快繁体系的构建. 谭德冠,庄南生,黄华孙. 2005
[13]香草兰组织培养新方法. 冯仁军,卢利方,张丽丽,张银东. 2010
[14]剑麻不定芽玻璃化过程中的细胞学和生理变化研究. 张燕梅,李俊峰,陆军迎,鹿志伟,周文钊. 2016
[15]巴西蕉愈伤组织的诱导. 朱军,胡永华,黄惠琴,鲍时翔. 2006
[16]组织培养与秋水仙碱诱导相结合培育植物多倍体的应用(综述). 谭德冠,庄南生,黄华孙. 2005
[17]荆半夏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李先良,李居宁,张喜才,赵志常. 2017
[18]儋州本地黄皮核型分析及同源多倍体诱导. 程志号,李孟玲,孙长君,郭素霞,曾学蔚,徐兵强,吴琼. 2024
[19]不同外源激素对油棕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沈雁,周焕起,曹红星,陈卫军,赵松林. 2010
[20]不同基本培养基和外植体对剑麻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杨峰,刘巧莲,代真真,陈河龙,高建明,郑金龙,易克贤.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香蕉MaFLS1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解析
作者:肖伟军;胡玉林;汪乔英;段雅婕;胡会刚
关键词:香蕉;MaFLS1;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
-
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研究进展
作者:张妙宜;周登博;起登凤;魏永赞;陈宇丰;冯筠庭;王尉;谢江辉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检测;抗病品种;拮抗微生物;土壤调理;栽培技术
-
23份香蕉特色种质资源的ISSR分类
作者:任小玉;梁楠松;董景辉;贾志伟;胡玉林;杨转英;胡会刚;肖伟军
关键词:香蕉;ISSR;种质资源;分子标记;聚类分析;亲缘关系
-
特色新品种"香粉3号"蕉果实品质评价
作者:汪乔英;胡玉林;任小玉;肖伟军;胡会刚
关键词:香粉3号;香粉1号;龙牙蕉;可溶性糖;抗氧化酶活性
-
应国家战略而生,为国家使命而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作者:郝朝运;谢江辉;黄三文
关键词:
-
高耐镉细菌Burkholderia sp.DF3-1对镉的吸附特性及机理
作者:李卓阳;曹苗苗;周登博;王尉;戚春林;谢江辉
关键词:镉;Burkholderia sp.DF3-1;吸附;形态结构;机制
-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在农业中的应用
作者:孙德权;陆新华;李伟明;胡玉林;段雅婕;庞振才;胡会刚
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载运体系;生物安全性;农业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