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浙西北单季稻白叶枯病药剂防控与保产效果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敏 1 ; 陈建明 2 ; 严成其 2 ; 李荣 1 ; 黄元杰 1 ; 梁伟芳 3 ; 周洁 2 ; 余初浪 2 ; 黄坚 3 ;

作者机构: 1.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3.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单季稻;白叶枯病;防治效果;保产效果

期刊名称: 浙江农业科学

ISSN: 0528-9017

年卷期: 2016 年 57 卷 02 期

页码: 237-239+247

摘要: 通过5种杀菌剂防治单季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试验表明,初病期施药1次,以667 m2施用20%噻唑锌悬浮剂100 m L、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 g、20%噻森铜悬浮剂100 m L的防效较好,病指防效分别为31.4%~39.2%,15.8%~21.7%和12.5%~36.5%;药后14 d,以667 m2施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 m L、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 g、20%噻唑锌悬浮剂100 m L的防效较好,病指防效分别为18.3%,13.8%~26.7%和10.5%~14.0%。在伤口期、初病期和激增期每667 m2各喷施1次20%噻菌铜悬浮剂100 m L,则以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施药1次效果最佳,药后7 d病指防效达90.4%;药后21 d,2次较单次用药的病指防效提高19.9%。初病期防治白叶枯病,每667 m2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100 m L、20%噻菌铜悬浮剂100 m L、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 g、20%噻森铜悬浮剂100 m L各1次,对单季稻均有较好的保产效果,分别为23.9%~29.9%,21.0%,20.1%~22.3%,15.9%~18.0%。667 m2施用20%噻菌铜100 m L,以在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施药1次的保产效果最佳,达28.8%;其次在初病期施药1次,保产效果为21.0%;而在伤口期病菌接触前+激增期、初病期+激增期用药2次的保产效果均比单用1次增效明显。

  • 相关文献

[1]超级稻品种(材料)抗病虫性的鉴定. 沈群辉,毛雪琴,孙国昌,刘光杰,程式华. 2002

[2]减肥控制病虫害技术在浙江省不同稻区的实践. 郑许松,钟列权,王会福,陈方景,成丽萍,徐启强,李阳,钟旭华,吕仲贤. 2020

[3]养分限制因子试验对单季稻测土配方施肥方法的验证. 范浩定,姜丽娜,冯关根,张丹,闾君,沈菁. 2006

[4]浙西北单季稻白叶枯病发病率与稻谷损失关系的研究. 赵敏,严成其,黄元杰,李荣,张国忠,郑超,王华弟,陈剑平. 2015

[5]云和县2013年单季杂交稻品种比较试验. 毛进祥,章金明,贝亚维. 2015

[6]肥药双减运筹对单季稻病虫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 王会福,余山红,钟列权,郑许松. 2018

[7]单季稻免耕强化栽培下秧龄对产量的影响. 黄洪明,吴美娟,徐志福,李笑,毛锡棠. 2006

[8]灌溉定额分月趋势确定法及其在旱作水稻上的应用. 陈喜靖,奚辉,张如良,景金富,唐留义,沈阿林. 2016

[9]长江下游单季稻一次性施肥的适宜缓释氮肥筛选. 王强,姜丽娜,潘建清,符建荣,马军伟,叶静,俞巧钢,孙万春,邹平,林辉. 2018

[10]不同类型缓释肥在单季稻浙粳优1578上的施用效果. 金一鸣,俞巧钢,罗丙芳,李立增. 2022

[11]长江下游单季稻一次性施肥产量效应及影响因子研究. 王强,姜丽娜,潘建清,李建强,符建荣,马军伟,叶静,俞巧钢,孙万春,邹平,林辉. 2017

[12]浙西北水稻白叶枯病在单季稻田发生动态研究. 赵敏,严成其,张国忠,李荣,黄元杰,郑超,王栩鳴,杨勇,王华弟. 2016

[13]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资源的挖掘. 李锦山,董瑞仙,严成其,陈剑平. 2010

[14]RuBP羧化酶活化酶参与疣粒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杨勇,王栩鸣,余初浪,周洁,程晔. 2011

[15]抗白叶枯病水稻新种质的抗性QTLs的定位. 严成其,杨勇,周国强,陈利娜,余初浪,王栩鸣,陈剑平. 2010

[16]早籼稻空间诱变新品种“浙101”的选育. 严文潮,孙国昌,俞法明,吴伟,徐建龙,刘庆龙,金庆生. 2006

[17]水稻9311及其突变体响应白叶枯病菌的活性氧变化. 王涛,胡海涛,张小明,王长春,张维林,严成其,杨玲. 2014

[18]来源于疣粒野生稻的白叶枯病新抗源的鉴定. 宁茜,张维林,黄佳男,阎轶峰,严成其,杨玲. 2014

[19]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转育研究简报. 徐建龙,林贻滋,翁锦屏. 1995

[20]白叶枯病对水稻抗病新种质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阎轶峰,王长春,胡海涛,严成其,杨玲.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