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鲜食大豆浙鲜豆2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傅旭军 1 ; 朱丹华 1 ; 李百权 1 ; 袁凤杰 1 ; 朱申龙 1 ;

作者机构: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关键词: 鲜食大豆;浙鲜豆2号;选育;栽培要点

期刊名称: 大豆科技

ISSN: 1674-3547

年卷期: 2010 年 06 期

页码: 69-70

摘要: 浙鲜豆2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鲜食大豆新品种,有限结荚习性,株高29.5厘米,主茎节数8.9个,分枝数2.3个,叶片卵圆形、中等大小,灰毛,白花,种皮黄色,百粒鲜重60.4克,单株荚数22.6个,单株荚重41.6克,多粒荚率73.4%。口感品质为鲜脆型,每500克标准荚数202个,荚长、荚宽分别为5.2厘米和1.4厘米,标准荚率为73%。从播种至采收鲜荚约85天,一般鲜荚亩产量667.6公斤左右,轻感大豆花叶病毒病。适宜在北京、江苏南通、安徽合肥和铜陵周边相同生态区种植。

  • 相关文献

[1]食用甘薯浙薯21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罗志高,吴列洪,沈升法,项超,李兵. 2020

[2]双低油菜新品种浙双3号的选育. 张尧锋,张冬青,丁厚栋,赵坚义. 2001

[3]鲜食甜玉米与鲜食大豆间作、套作的产量及主要性状变化. 包斐,王桂跃,卢德生. 2013

[4]基于重测序的籽粒型和鲜食型大豆的全基因组变异分析. 郭丹丹,袁凤杰,郁晓敏. 2019

[5]鲜食大豆颗粒全粉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 郁晓敏,袁凤杰,汪寿根,傅旭军,杨清华,金杭霞,吴列洪. 2020

[6]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在不同间作模式下的产量表现. 包斐,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卢德生,王桂跃. 2016

[7]鲜食玉米、鲜食大豆间作栽培产量产值分析. 包斐,赵福成,谭禾平,韩海亮,王桂跃. 2017

[8]浇灌沼液对鲜食大豆产量、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王卫平,朱凤香,陈晓旸,薛智勇,洪春来,姚燕来,刘健. 2013

[9]浙江省鲜食大豆炭疽病病原分离及抗性鉴定. 冯乐乐,竹龙鸣,谢华,杨清华,郭蓓,袁凤杰. 2021

[10]大豆浙鲜豆201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郁晓敏,袁凤杰,傅旭军,杨清华,金杭霞. 2023

[11]浙鲜9号的航天选育与特征特性分析. 傅旭军,杨清华,袁凤杰,郁晓敏,金杭霞,朱申龙,朱丹华. 2019

[12]鲜食春大豆浙鲜12的选育与栽培要点. 傅旭军,朱丹华,袁凤杰,郁晓敏,朱申龙,杨清华,金杭霞. 2019

[13]施肥对秋延后栽培鲜食大豆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黄洪明,吴美娟,汪暖,曹春信,傅旭军,吴早贵. 2025

[14]秋植酢浆草栽培技术要点. 许巧贤,宋费玲,石丽敏. 2019

[15]杂交玉米浙单1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赵军华,蒋云才,吕学高,朱正梅,楼肖成,马正谭. 2014

[16]甘薯浙薯13在浙南山区的试种表现. 朱建军,吴列洪,李兵,陈功楷,赵文法,陈体员. 2005

[17]绍兴鸭品种间配套系的选育和产蛋性能测定. 卢立志,沈军达,赵爱珍,陶争荣,徐坚,吴建良,陈维虎,薛茂强,钱海根,郭西敏. 2003

[18]浙江省优质食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 季志仙,成灿土,王忠明. 2005

[19]无核先锋橙优系—“先白1号”选育初报. 刘正富,黄柳根,陈华林,刘建军,程昌凤,代正林. 2007

[20]台系杜洛克猪选育及其杂交利用研究. 胡锦平,翁经强,褚晓红,华卫东,王志刚,徐如海. (Mis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