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改变玉米行距种植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建华 1 ; 孙建好 1 ; 李隆 2 ; 李伟绮 1 ;

作者机构: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改变玉米行距;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竞争力;种间互作;土地当量比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2 年 20 卷 11 期

页码: 1451-145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间作体系中改变作物的种植行距可改变体系作物的种间互作效应,影响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设置豌豆/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玉米的5种种植行距(0 cm、20 cm、40 cm、60 cm和80 cm),以期揭示间作体系中作物种植行距变化对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优势明显,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玉米种植行距在0~80 cm区间改变时对体系产量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增大,产量先增后降,且玉米种植行距与体系混合产量和间作玉米产量均呈现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产量峰值出现在玉米种植行距为40 cm时,间作玉米产量达10 118 kg.hm 2。玉米行距变化对豌豆产量的影响不明显,间作体系产量主要受间作玉米产量影响。改变玉米行距种植明显改变了玉米的产量性状,主要表现在穗粒数上,行距为60 cm时,穗粒数最大,达549粒。种间相对竞争力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的增大玉米相对于豌豆在产量形成方面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玉米行距0~60 cm之间,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相对竞争力均<0,表明竞争力玉米强于豌豆,而当玉米行距为80 cm时,种间竞争力为0.14,表明此时豌豆竞争力强于玉米。因此,通过合理调整玉米种植行距从而提高间作玉米产量有利于提高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整体产量。

  • 相关文献

[1]覆膜对玉米间作豌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李伟绮,孙建好,赵建华. 2016

[2]平川灌区玉米套作豌豆适宜模式研究. 王建连,白斌. 2016

[3]接种根瘤菌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产量及结瘤作用的影响. 房增国,赵秀芬,孙建好,包兴国,张福锁. 2009

[4]兴电灌区主要间套作种植模式产量优势评价. 霍琳,王成宝,姜万礼,杨思存. 2012

[5]不同作物与玉米间套作对玉米产量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赵建华,孙建好,陈伟,李伟绮. 2013

[6]兴电灌区主要问套作种植模式产量优势评价. 霍琳,王成宝,姜万礼,杨思存. 2012

[7]施磷对西北沿黄灌耕灰钙土玉米/鹰嘴豆间作产量及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兰玉峰,夏海勇,刘红亮,杨思存,宋建国,李隆. 2010

[8]间作小麦、蚕豆的产量和竞争力对供水量和化感物质的响应. 郑立龙,柴强. 2011

[9]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及农业产业发展前景. 任慧,白贺兰,李珂璟. 2023

[10]兰州市果品生产现状与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措施. 李红霞,王保福. 2005

[11]2019-2021年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生产表观成本、产值和收益监测报告. 毛树春,程思贤,赵富强,练文明,王西和,陈兵,王文魁,马丽,曹阳,田立文,程少雨,梁亚军,马小艳,徐海江,李茂春,咸丰,冯克云,王占彪. 2022

[12]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建议. 任瑞玉,何继红,董孔军,张磊,杨天育. 2014

[13]甘肃省玉米制种竞争力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周玉乾,寇思荣. 2009

[14]甘肃马铃薯省域竞争力分析. 李红霞,汤瑛芳,沈慧.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