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大麦长期肥料效率和土壤养分平衡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唐旭 1 ; 陈义 1 ; 吴春艳 1 ; 杨生茂 1 ; 刘玉学 1 ; 吕豪豪 1 ; 马义兵 2 ; 李菊梅 2 ;

作者机构: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大麦;籽粒产量;养分供应能力;肥料效率;平衡施肥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3 年 39 卷 04 期

页码: 665-6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基于19年田间定位试验,通过测定氮、磷、钾肥不同配施处理下,大麦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各养分含量,研究了大麦生长期土壤和环境养分供应状况、肥料效率和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结果表明,不施肥条件下,平均每年大麦可从土壤和环境中吸收氮、磷和钾素44.5、10.7和52.5kghm-2;大麦籽粒中氮、磷、钾含量平均为17.3、3.48和4.18gkg1,秸秆中为4.85、0.64和17.50gkg1。所吸收的氮素和磷素分别有75.7%和83.5%被转运至籽粒中,但钾的转运率仅为18.8%。大麦生产单位籽粒所需的氮素和钾素相当,约为吸磷量的5~6倍。每生产1000kg籽粒,需要吸收氮素22.3kg、磷素4.0kg和钾素20.5kg。19年平均氮、磷和钾肥的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9.0%、12.8%和71.8%,累积回收率为75.3%、63.6%和203.2%。在氮磷钾平衡施肥条件下,每年土壤氮素和磷素可盈余18.4kghm-2和6.9kghm-2,但是土壤钾素平均每年亏缺43.8kghm-2;这种基础养分供给处理可维持每年大麦产量2350kghm-2左右。

  • 相关文献

[1]大麦芒的作用初探. 黎侠,杨文新. 1996

[2]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影响. 廖敏,彭英,陈义,谢晓梅,吴春艳,唐旭,刘玉学,杨生茂. 2011

[3]基于GGE双标图对南方冬大麦区域试验的分析. 尚毅,贾巧君,朱靖环,华为,林峰,汪军妹,杨建明. 2010

[4]大麦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相关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田和彬,汪军妹,华为,杨建明. 2010

[5]我国大麦选育品种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 胥婷婷,林峰,华为,汪军妹,朱靖环,贾巧君,尚毅,杨建明. 2010

[6]红壤旱地高梁种植密度试验简报. 阮关海,丁祥海. 2002

[7]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李艳,唐良梁,陈义,吴春艳,唐旭,计小江. 2015

[8]水洗生物炭配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王耀锋,刘玉学,吕豪豪,杨生茂. 2015

[9]杨梅大小年结果成因及其调节技术. 孟赐福,郑纪慈,吴益伟,傅庆林,竺松泉. 1996

[10]平衡施肥对大棚茄子-水稻轮作土壤中作物生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王强,徐建明,姜丽娜,符建荣,马军伟. 2012

[11]早熟芋艿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范浩定,姜丽娜,符建荣. 2006

[12]肥料配施对冷浸田单季稻产量及肥料效率的影响. 陈建民,王慧荣,谢小聪,施黎云,陈凯,徐欣欣,唐旭. 2022

[13]平衡施肥对茭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姜丽娜,符建荣,符长焕,翁丽青,李建荣. 2003

[14]信息化土壤养分管理技术体系的研究. 姜丽娜,符建荣,范浩定. 2005

[15]大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的建立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汪军妹,沈秋泉,杨建明,杨文新. 2002

[16]极低温辐照大麦种子及热冲击后处理诱变效应的研究. 杨建明,沈秋泉,俞申平,徐忆中. 1991

[17]浙江省大麦区试的精确度分析. 晁会民,贾巧君,汪军妹,朱靖环,杨建明. 2011

[18]大麦倒伏原因的初步研究. 马跃芳,金晓平,龚辉. 1990

[19]大麦亦霉病抗性研究及其抗源开拓. 杨文新,沈秋泉. 2002

[20]大麦赤霉病抗性研究及其抗源开拓. 杨文新,沈秋泉,杨建明,汪军妹.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