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陇中半干旱区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何万春 1 ; 韩敬仁 1 ; 王红梅 1 ; 姚乔花 1 ; 张娟宁 1 ; 黄凯 1 ;

作者机构: 1.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定西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关键词: 立式深旋松耕;马铃薯;垄上微沟种植;绿肥;块茎产量

期刊名称: 寒旱农业科学

ISSN: 1001-1463

年卷期: 2023 年 2 卷 011 期

页码: 1038-1041

摘要: 合理耕作可增强土壤水分供给能力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进而提高作物抗旱性和生产力.为了给马铃薯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最佳种植模式,进一步挖掘陇中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潜力,以陇薯 10 号为指示品种,在垄上微沟种植技术基础上,设置 4 个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研究了各耕作方式下的耕作环境效应及其对土壤水分和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立式深旋松耕垄上微沟种植马铃薯+沟内种植绿肥毛苕子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根鲜重,有利于块茎的形成和产量的提高,块茎折合产量达 48 168.0 kg/hm2,较其余处理增产 12.01%~40.62%.可见,采用立式深旋松耕垄上微沟种植马铃薯+沟内种植绿肥毛苕子是陇中半干旱区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最佳模式.

  • 相关文献

[1]基于Genstat GGE双标图评价甘肃省马铃薯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和试点. 李建武,李高峰,文国宏,张荣,马胜,齐恩芳,贾小霞. 2018

[2]立式深旋松耕对半干旱区饲草玉米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方彦杰,张绪成,于显枫,侯慧芝,王红丽,马一凡,张国平,雷康宁. 2020

[3]旱地立式深旋耕作马铃薯间作绿肥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于显枫,张绪成,马一凡,方彦杰,王红丽,侯慧芝. 2020

[4]河西绿洲灌区马铃薯间作绿肥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王婷,包兴国,舒秋萍,杨文玉. 2010

[5]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王平,马忠明,包兴国,孙景玲,王德权. 2009

[6]河西灌区制种玉米化肥减量技术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孙宁科,赵建华,孙建好,陈亮之. 2021

[7]长期施用绿肥对灌漠土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贾宇,车宗贤,包兴国,吴科生. 2020

[8]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与绿肥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卢秉林,包兴国,张久东,胡志桥,杨新强,曹卫东,杨文玉,李全福. 2014

[9]西北小麦与豆科绿肥间作体系箭筈豌豆和毛叶苕子生物固氮效率及氮素转移特性. 刘蕊,常单娜,高嵩涓,周国朋,韩梅,张久东,曹卫东,孙小凤. 2020

[10]绿肥与化肥配施对辣椒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刘琛希,车宗贤,张久东,吴科生,杨蕊菊,卢秉林,包兴国,崔恒. 2024

[11]长期施用绿肥减施化肥对毛叶苕子产草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久东,包兴国,曹卫东,车宗贤,卢秉林,杨新强,吴科生. 2017

[12]半干旱区雨养农田绿肥作物轮作休耕技术措施研究. 赵仰徽,齐向辉,任稳江,车宗贤,任亮. 2024

[13]苹果园间作不同绿肥对害虫-天敌关系的影响及其生态调控技术. 谢晓丽,孙振宇,郭建国,岳德成,金社林. 2024

[14]河西灌区小麦与豆科作物间作和复种模式研究. 张久东,包兴国,曹卫东,车宗贤,卢秉林,杨新强. 2015

[15]增施绿肥与降低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久东,包兴国,王婷,胡志桥,曹卫东,杨文玉,舒秋萍,李全福,王健. 2011

[16]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绿肥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王婷,包兴国,胡志桥. 2010

[17]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绿肥间套种植模式研究. 黄涛,包兴国,王婷,胡志桥,张久东,雷明山. 2012

[18]间作绿肥作物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久东,包兴国,曹卫东,车宗贤,胡志桥,卢秉林. 2013

[19]中国绿肥科研6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包兴国,徐昌旭,聂军,高亚军,耿明建. 2017

[20]河西平川灌区绿肥压青后氮肥最佳减施比例. 王婷,包兴国,杨文玉,张久东.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