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的甘肃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思存 1 ; 逄焕成 2 ; 王成宝 1 ; 李玉义 2 ; 霍琳 1 ; 姜万礼 1 ;

作者机构: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关键词: 盐碱地;盐渍化特征;典范对应分析;引黄灌区;甘肃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4 年 47 卷 01 期

页码: 100-11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研究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全盐量(TS)、pH和盐分离子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数量关系,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程度以及对盐碱地类型、分布的影响。【方法】以兴电和景电两个典型灌区为研究取样区,样点布局既涵盖了上游新垦盐碱荒地、中游轻度盐渍化耕地、下游中重度盐渍化耕地和弃耕盐碱荒地,又兼顾了耕地土壤盐渍化类型(硫酸盐型、氯化物-硫酸盐型、硫酸盐-氯化物型)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的差异。运用常规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土壤TS、pH、盐分离子的剖面分布特征,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研究了土壤TS、pH与盐分离子含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各土层TS、pH、盐分离子与研究对象前2个CCA排序轴的相关系数、特征值和解释方差。【结果】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为轻度至重度盐化,0—40 cm土层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40—80 cm土层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剖面中的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SO42-为主,土壤pH介于7.93—9.98之间。不同土层内,K+与HCO3-、Ca2+与Mg2+始终有较好的关联性,Na+与Cl-之间的关联性越往下层越强,SO42-与Na+之间主要是负相关,K+与Na+以及SO42-、Cl-、HCO3-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在0—100 cm全剖面上,pH的空间分布受HCO3-的影响较大,TS受Na+、Cl-、SO42-的影响较大。分层与全剖面的情况有所不同,0—20 cm土层内TS和pH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控于SO42-含量,20—40cm土层内主要受控于Cl-和Na+含量,40—60 cm土层内受Ca2+、Mg2+、SO42-和HCO3-的共同影响,60—80 cm土层内Mg2+是主要影响因素,80—100 cm土层内主要受控于Mg2+和Cl-。CCA第1排序轴反映了TS的变化情况,第2轴反映了pH的变化情况,第1轴特征值在0.53—0.70,解释方差在38.7%—57.7%;第2轴特征值在0.36—0.64,解释方差在30.6%—44.7%。【结论】甘肃引黄灌区的盐渍化耕地中同时存在盐分表聚和底聚两个过程,上游新垦盐碱荒地和中游轻度盐渍化耕地以底聚为主,下游中重度盐渍化耕地和弃耕盐碱荒地以表聚为主。60—80 cm的泥质胶结砂层含盐量高达93.7 g·kg-1,对水盐运移和盐分离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是造成灌区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盐渍化耕地的钠质化现象只在重度次生盐渍化区发生,TS、Na+和SO42-是决定项目区盐碱地类型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典范对应分析通过箭头连线的长短、所处的象限、箭头之间的夹角以及与角符号间距离的远近等,在CCA二维排序图上可以直观地给出各盐分离子之间以及土壤TS、pH值与盐分离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各土层TS、pH、盐分离子与研究对象前2个CCA排序轴的相关系数、特征值和解释方差等,来确定不同土层的主控因子和影响甘肃引黄灌区盐碱地类型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更加科学的区域盐碱地特征及改良利用情况评价方法。

  • 相关文献

[1]基于典范对应分析的河西绿洲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 王朋飞,杨思存,陈英,王成宝,霍琳,姜万礼. 2016

[2]不同种植年限盐碱荒地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 宋楠,杨思存,刘学录,王成宝,霍琳. 2014

[3]甘肃沿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其成因. 杨思存,车宗贤,王成宝,霍琳,姜万礼. 2014

[4]改良剂对甘肃引黄灌区新垦盐碱荒地的改良效果研究. 姜万礼,王成宝,霍琳,杨思存. 2012

[5]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新垦盐碱荒地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霍琳,王成宝,逄焕成,杨思存,李玉义,姜万礼. 2015

[6]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新垦盐渍荒地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霍琳,张晓贺,杨思存,逄焕成,王成宝,李玉义,姜万礼. 2013

[7]不同施肥处理对新垦盐碱荒地盐分运移的影响. 张晓贺,杨思存,陈英,王成宝,姜万礼,霍琳. 2013

[8]引黄灌区农民科技培训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马丽荣,白龙,乔德华,师永沿,关丁铭. 2023

[9]景泰引黄灌区胡麻两种套种模式比较. 刘兴丽,王利民. 2008

[10]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张开乾. 2006

[11]关于构建甘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陈炳东,樊廷录. 2006

[12]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 朱昭萍,王生林,董博. 2016

[13]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 吴正强,岳云,赵小文,陈炳东,葛玉冰. 2008

[14]甘肃苹果产业发展优势及提质增效对策. 乔德华,魏胜文,王恒炜,梁志宏,白贺兰. 2016

[15]甘肃省向日葵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贾秀苹,陈炳东,卯旭辉,葛玉彬. 2011

[16]正确认识粮食生产形势 确保全省粮食安全. 冯应新,陈炳东. 2001

[17]甘肃中部旱区马铃薯垄膜滴灌全程机械化栽培模式. 柳永强,陆立银,胡新元,罗爱花,谢奎忠. 2019

[18]甘肃省迎接21世纪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对策思考. 冯应新,钱加绪. 1998

[19]甘肃花椒地方品种整理结果简述. 班明辉,孔芬,刘小勇,周晶,王玮,韩富军. 2017

[20]气候变化对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 杨封科,何宝林,高世铭.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