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马明生 1 ; 郭贤仕 1 ; 柳燕兰 1 ;

作者机构: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 甘肃省旱作区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地膜;旱地春小麦;水分效应;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20 年 46 卷 012 期

页码: 1933-194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种植的生态学效应及对春小麦生产的影响,寻求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覆盖种植方式,以传统裸地穴播(CK)为对照,于2015—2018年系统研究了全生物降解地膜全膜覆土穴播(BM)与普通聚乙烯地膜全膜覆土穴播(PM)的土壤水分效应、休闲效率及其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BM和PM均显著提高了春小麦各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贮水量和农田休闲效率,BM与PM差异不显著.2015—2018年BM贮水量分别较CK增加了9.5、14.2、25.0和39.0 mm,定位连作4年收获时,0~200 cm土层PM、BM、CK贮水量分别为347.5、345.5和320.0 mm.BM和PM降雨休闲效率分别较CK提高39.63%和43.98%.BM在小麦出苗率、有效穗数与成穗率方面与PM基本相当,显著高于CK.旱年BM出苗数量较CK提高15.87%,有效穗数除2015年外,其余年份平均提高14.70%,成穗率4年平均提高3.08%.BM在干物质积累总量与PM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花前干物质积累量略低于PM,但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这更有助于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二者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PM、BM、CK 4年平均耗水量分别为287.46、289.76和276.06 mm,BM较PM增加了棵间蒸发耗水.BM和PM 4年分别平均较CK增产48.07%和54.9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6.08%和56.07%,BM与PM差异不显著.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土壤水分效应、小麦产量效应方面与PE地膜无显著差异,可应用于旱地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中,为旱地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 相关文献

[1]旱塬区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赵刚,樊廷录,党翼,张建军,李尚中,王淑英,程万莉,王磊. 2019

[2]旱地春小麦新品系陇春9143选育报告. 苟作旺,杨文雄,王佐伟. 2006

[3]旱地春小麦新品种定西39号选育报告. 陈玉梁,张正英,牟丽明. 2008

[4]甘肃旱地春小麦及部分重要骨干亲本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陈琛,王炜,袁俊秀,陈军,牟丽明. 2018

[5]旱地春小麦新品种会宁18号选育及推广应用. 倪建福,贠振新,王自忠. 2004

[6]旱地春小麦株型指标与产量形成关系研究. 杨文雄. 2006

[7]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河西灌区马铃薯田耕层土温及产量的影响. 程万莉,樊廷录,王淑英,李尚中,赵刚,党翼,王磊,张建军,周刚. 2023

[8]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赵刚,樊廷录,李尚中,王国宇,杨晨. 2008

[9]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杨蕊菊,柴守玺,马忠明,车宗贤,包兴国,张久东. 2011

[10]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 马明生,樊廷录,王淑英,李尚中,赵刚. 2010

[11]播种方式对旱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影响. 刘晓伟,何宝林,康恩祥,郭天文. 2011

[12]秋覆膜对旱地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刘晓伟,何宝林,郭天文,康恩祥. 2011

[13]氮素营养对黄土高原旱地玉米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宋尚有,王勇,樊廷录,高育锋,唐小明,李尚中. 2007

[14]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黄彩霞,柴守玺,赵德明,李志贤,常磊,王婷. 2010

[15]水分胁迫对不同品种春小麦的水分利用率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罗爱花,郭贤仕,柴守玺. 2008

[16]绿洲灌区垄作沟灌栽培对玉米间作豌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唐文雪,马忠明,连彩云,张立勤. 2013

[17]不同栽培模式下制种玉米的产量及水分生产效应. 张立勤,马忠明,王智琦,连彩云. 2012

[18]不同施肥水平高分子聚合物对蓖麻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国平,姜小凤,张朝巍,曾俊,郭天文. 2015

[19]旱地冬小麦扬花至灌浆期冠层温度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徐银萍,宋尚有,樊廷录. 2013

[20]不同基因型玉米冠层温度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王国宇,宋尚有,樊廷录,李尚中,赵刚.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