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食用豆抗豆象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晓明 1 ; 程须珍 2 ; 朱振东 2 ; 刘昌燕 3 ; 陈新 4 ;

作者机构: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食用豆;种质创新;豆象;抗性育种;分子标记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23 年 005 期

页码: 1153-116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食用豆在耕地质量提升、优化农业生态体系及人类膳食结构改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豆象是世界性仓储性害虫,严重影响着食用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内外在食用豆抗豆象种质鉴定评价和利用方面,从各种野生资源中鉴定出抗不同豆象的种质材料,并在豆象抗性遗传学分析、QTL定位和基因挖掘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本文通过对豆象发生和危害规律、抗性鉴定方法、抗性机理研究、抗性种质鉴定与评价、抗性遗传和分子标记以及抗豆象育种方法和品种改良等方面的梳理和总结,对抗豆象研究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和展望,以期为我国抗豆象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价值。

  • 相关文献

[1]豌豆象的发生、危害、防治对策及豌豆抗豌豆象的遗传机理综述. 仲伟文,杨晓明. 2014

[2]小麦腥黑穗病研究进展. 何春雨,杜久元,张礼军,白斌. 2012

[3]12C6+重离子束辐照玉米后代的生物学效应. 周文期,周玉乾,刘忠祥,连晓荣,王晓娟,何海军,杨彦忠,寇思荣. 2019

[4]EMS诱变玉米自交系种质创新应用. 周文期,连晓荣,周玉乾,王兴荣,杨彦忠,刘忠祥,王晓娟,何海军,寇思荣. 2020

[5]华山新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文涛,杜久元,陈新宏,武军,赵继新,杜万里,张礼军. 2014

[6]甘肃省玉米产业现状及玉米育种方向探讨. 寇思荣. 2018

[7]EMS诱变玉米自交系郑58后代变异分析及应用评价. 连晓荣,王晓娟,周玉乾,何海军,杨彦忠,刘忠祥,李永生,杨晨曦,刘芥杉,周文期. 2024

[8]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与策略. 刘志勇,张怀志,白斌,李俊,黄林,徐智斌,陈永兴,刘旭,曹廷杰,李淼淼,陆平,吴秋红,董玲丽,韩玉林,殷贵鸿,胡卫国,王西成,赵虹,闫素红,杨兆生,畅志坚,王涛,杨武云,刘登才,李洪杰,杜久元. 2024

[9]提升甘肃省玉米种业创新能力的思考. 周玉乾,何海军,杨彦忠,王晓娟,连晓荣,周文期,李永生,刘忠祥. 2022

[10]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王斌. 2012

[11]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生理小种SCAR检测标记的建立. 张勃,郝保军,王保通,李强,李高宝,郭海鹏,王芳,康振生. 2009

[12]黄瓜抗枯萎病研究进展. 李亚莉,侯栋,岳宏忠,张东琴. 2018

[13]轮叶党参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在党参属中的应用. 刘新星,石有太,罗俊杰,欧巧明,陈子萱,李忠旺. 2018

[14]利用SSR标记鉴定当归的真实性. 刘新星,欧巧明,罗俊杰,石有太,李忠旺,崔文娟. 2020

[15]甘肃沿黄灌区主栽春小麦品种(系)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陈琛,袁俊秀,刘风,王炜. 2020

[16]豌豆白粉病研究进展. 张丽娟,杨晓明,陆建英,王昶. 2015

[17]退火温度T_m对小麦SSR扩增结果的影响探究. 代芳,刘光辉,黄可兵,杨仕雷,杨随庄. 2013

[18]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杨随庄,尚勋武,叶春雷. 2007

[19]西北地区和尚头小麦遗传多样性及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张彦军,苟作旺,王兴荣,李玥,祁旭升. 2019

[20]分子标记技术在我国甘蓝型油菜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董云,庞进平,王毅,方彦.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