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产量与氮素利用最佳水氮配置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经廷 1 ; 陈青云 2 ; 吕丽华 1 ; 申海平 1 ; 贾秀领 1 ; 梁双波 1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2.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水氮配置;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16 年 22 卷 04 期

页码: 886-89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华北太行山前平原高产限水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灌水施肥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长期定位研究水氮配置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影响,可为该区优化水氮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水氮协同增效作用提供依据。【方法】2006 2014年进行大田试验,采取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小麦季灌水设春灌一次水(W_1,拔节水)和两次水(W_2,拔节水+开花水)两个处理;玉米季在小麦灌一次水基础上设限水处理(WL),在两次水基础上设适水处理(WS),限水和适水的灌水次数根据降水年型而定。两种灌水条件均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_0)、60(N_(60))、120(N_(120))、180(N_(180))、240(N_(240))、300(N_(300))kg/hm~2。连续8年定位测定了小麦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结果】小麦玉米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年际间差异均较大,相对而言,W_2(WS)产量和吸氮量的年际波动较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同年型气象因素的影响,达到稳产的效果。两种水分条件下N0和N60处理的作物产量和吸氮量除个别年份外都显著低于其余施氮处理。本研究的产量水平下(冬小麦7000 9500 kg/hm~2,夏玉米8500 11000 kg/hm~2)小麦玉米产量与其吸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小麦玉米8年平均产量和吸氮量在一定施氮范围内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施氮达到120 kg/hm~2后产量不再显著增加,达到180 kg/hm~2后吸氮量不再显著增加,同一施氮水平的作物产量和吸氮量都表现W_2(WS)高于W_1(WL)。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都随施氮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但对同一施氮水平W_2(WS)高于W_1(WL)。冬小麦-夏玉米整个轮作体系氮肥累计表观利用率(一段时期内作物对肥料氮的累计吸收量与该时期施氮总量的比值)同样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减小,一次水+限水条件下从N60+60的51.8%下降到N300+300的22.3%,两次水+适水从N_(60+60)的57.4%下降到N_(300+300)的24.6%。同一施氮水平的氮肥累计表观利用率两次水+适水都高于一次水+限水。【结论】冬小麦春灌两次水、施用N 120 kg/hm~2,夏玉米适水灌溉、施N 120 kg/hm~2的产量和吸氮量都达到最高水平,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累计表观利用率以及氮素生产效率也比较高,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当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适宜的水氮配置,周年产量可维持在1619 t/hm~2。

  • 相关文献

[1]作物水肥耦合类型量化方法在华北冬小麦水氮配置中的应用. 张经廷,吕丽华,张丽华,董志强,姚艳荣,姚海坡,申海平,贾秀领. 2019

[2]春玉米缓释专用BB肥的研制及肥效试验. 王激清,闫彩云,韩宝文. 2011

[3]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磷与磷肥产量效应变化. 刘建玲,吴晶,贾可,廖文华,吕英华,马俊永. 2022

[4]RZWQM模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氮素运移及损失特征. 薛长亮,张克强,杨德光,张国印,王国平,王风. 2015

[5]河北省小麦产量潜力、产量差与效率差分析. 黄少辉,杨云马,刘克桐,孙彦铭,杨军芳,贾良良. 2018

[6]不同覆盖方式和灌水量对甘蓝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李娟,范凤翠,石玉芳,李志宏,高丽红,刘胜尧. 2010

[7]四种除草剂对大豆安全性研究. 樊翠芹,李香菊,王贵启,李秉华,苏立军. 2004

[8]鸭梨花粉直感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陈景顺,宋金耀,董存田,刘全国,张新生. 1999

[9]南非优质蛋白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马春红,李运朝,及增发,吴哲,崔四平,贾银锁. 2010

[10]盐碱地油葵适宜播期试验研究. 张春芝,鲁雪林,王秀萍,张国新,刘雅辉,王婷婷. 2016

[11]栗钙土钙积层扰动对土壤物理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段玉,胡景辉,张君,姚俊卿,郭瑞丽. 2013

[12]移栽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李建广,张秀和,张国新,甄翠荣. 2005

[13]定位水氮组合对冀5265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可溶性蛋白及产量的影响. 郭丽,贾秀领,张凤路,马瑞昆,姚艳荣,张丽华. 2010

[14]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中定位水氮组合对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郭丽,张凤路,贾秀领,任会芳,董志强,张丽华,邢素丽. 2010

[15]严重冬春干旱年型不同水分运筹方式对冬小麦产量的效应. 张丽华,姚艳荣,曹洁璇,董志强,吕丽华,梁双波,贾秀领. 2013

[16]种植密度对棉花生育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戴茂华,吴振良,刘丽英,马俊永. 2014

[17]节水型高产水稻新品种垦育38选育与栽培技术. 吴新海,孙景合,王永新,左永梅,张启星. 2011

[18]不同熟期水稻品种间产量构成特点的分析探讨. 刘国庆,张启星,刘善资,王永新,王秀萍,刘亚芹. 1994

[19]氮、磷、钾肥对黄芩产量、养分吸收及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翟彩霞,温春秀,刘灵娣,王丽英,田伟,陈丽莉,李若楠,张彦才. 2013

[20]灌溉条件下覆膜对冬小麦根系分布及抗倒性状的影响. 蔡永强,牛新胜,焦小强,程亮,刘全清,申建波,张宏彦.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