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卫松 1 ; 孙祥瑞 1 ; 郭庆港 1 ; 鹿秀云 1 ; 李社增 1 ; 马平 1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冀南;棉花;西蓝花;一年两熟;耕作制度;栽培技术
期刊名称: 中国棉花
ISSN: 1000-632X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37-39
摘要: 为提高冀南植棉区棉田综合效益、创新棉田种植模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了适合棉花-西蓝花一年两熟的高效栽培技术。从茬口、品种、整地、播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秸秆还田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以期为冀南植棉区棉花-西蓝花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当地棉田生产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相关文献
[1]河北省粮食作物耕作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变革与发展. 王亚楠,徐俊杰,华利静,郄子强,薛合庸,闫增军. 2021
[2]冀丰1982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其生产示范效果. 朱继杰,赵红霞,王士杰,贾晓昀,李妙,王国印,潘秀芬,解辉,荆玲玲. 2021
[3]高产广适国审棉花新品种冀丰103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赵红霞,朱继杰,王士杰,贾晓昀,李妙,王国印,荆玲玲. 2021
[4]棉花"三节一优"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韩俊伟,张建宏,唐震超,付会期. 2020
[5]低酚转基因抗虫棉品种GB821. 裴文锋,郭宝生,吴嫚,赵存鹏,张兵兵,李丹,耿军义,于霁雯. 2022
[6]盐碱地棉花全苗壮苗技术. 鲁雪林,王秀萍,张国新,刘雅辉. 2010
[7]冀东滨海盐碱地区水改旱棉花栽培技术. 王秀萍,张国新,鲁雪林,张晓东. 2007
[8]盐碱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鲁雪林,王秀萍,张国新,刘雅辉. 2010
[9]盐碱地棉花全苗壮苗技术貂. 鲁雪林,王秀萍,张国新,刘雅辉. 2010
[10]冀棉803的主要性状及栽培技术. 刘祎,王广恩,钱玉源,张文娟,任晓微,张曦,田海燕,崔淑芳,李俊兰. 2023
[11]棉花品种MH410433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赵红霞,贾银华,朱继杰,王士杰,贾晓昀,杜雄明,李妙,王国印. 2023
[12]冀南半湿润易旱区棉花适应性栽培技术的研究. 林永增,李妙,赵占军. 1998
[13]冀中南棉花无膜栽培技术. 赵贵元,刘建光,耿昭,关玉堂,张寒霜,王永强. 2021
[14]转基因抗虫棉冀棉3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赵存鹏,李丹,刘素恩,王凯辉,张海娜,耿军义,郭宝生. 2024
[15]冀棉569主要性状表现及栽培技术. 刘祎,钱玉源,王广恩,张曦,田海燕,车亮,崔淑芳,李俊兰. 2024
[16]河北省棉花纤维品质区域化布局与优势区标准化栽培技术关键. 林永增,王树林,李智峰,王志忠,李伟明. 2006
[17]谷子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董立,宋银芳,马继芳,郑直,李志勇,刘磊. 2009
[18]盐渍化棉田施用含氯肥料对土壤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杨云马,李廷瑞,孙彦铭,贾树龙,孟春香,王藏庄,刘小京,刘毅,刘俊杰. 2014
[19]棉花辐射效应的研究——Ⅰ.M_1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的变异. 翟学军,李俊兰,李之树. 1994
[20]对优质棉概念的理解及育种方法的探讨. 金卫平,崔淑芳,王广恩,张海娜.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贝莱斯芽胞杆菌HMB28023筛选及其抑菌物质
作者:张晓云;王雪美;丛蓉;陈秀叶;鹿秀云;李社增;郭庆港;马平
关键词:贝莱斯芽胞杆菌;灰葡萄孢菌;脂肽;生物防治
-
利用合成菌群促进作物健康:进展与展望
作者:翁凌胤;栾冬冬;周大朴;郭庆港;王光州;张俊伶
关键词:合成菌群;作物健康;微生物生态;合成生物学;生物肥料
-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服务农业生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例
作者:郭培;陈烝;孙祥瑞;赵聚莹;马爱红
关键词:科技服务;地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成效;科技成果转化;考评机制
-
外源添加L-脯氨酸对棉花黄萎病发生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作者:赵卫松;郭庆港;崔钠淇;鹿秀云;李社增;马平
关键词:L-脯氨酸;根际微生物;棉花黄萎病;大丽轮枝菌;土壤养分
-
农业科研单位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例
作者:陈烝;杜宇茜;郭培;冉梦;孙祥瑞;赵聚莹;马爱红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主要举措;探索实践
-
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G36种子处理干粉剂的制备及其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
作者:赵卫松;郭庆港;鹿秀云;勾建军;赵鸣;李社增;马平
关键词:西兰花残体干粉;解淀粉芽胞杆菌;种子处理;棉花黄萎病;微生物菌剂
-
马铃薯促生防病芽胞杆菌配比筛选
作者:张晓云;丛蓉;赵卫松;苏振贺;郭庆港;张丽红;李社增;马平
关键词:配比比例;促生作用;马铃薯黄萎病;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