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棉铃虫微孢子虫大量繁殖及利用研究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王金耀

作者: 王金耀 1 ; 冯书亮 1 ; 王容燕 1 ; 曹伟平 1 ; 杜立新 1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0

关键词: 微孢子虫;棉铃虫;人工繁殖

会议名称: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

主办单位: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页码: 723-726

摘要: 本文于1997年在保定进行田间调查时发现一种寄生于棉铃虫的微孢子虫,确定为Nosema属.对棉铃虫微孢子虫繁殖方法和田间应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3龄棉铃虫幼虫感染微孢子虫后的产孢子量最高,单头达2.2×109孢子/ml,感染浓度为1×106孢子/ml的产孢子量最高,进而明确了棉铃虫微孢子人工繁殖的方法.田间防治效果达70%.

分类号: S435.622.3`Q132.13

  • 相关文献

[1]感染微孢子虫的棉铃虫幼虫对化学杀虫剂的敏感性. 冉红凡,冯书亮,潘文亮,王容燕,党志红. 2004

[2]棉铃虫微孢子虫病的田间发生调查及其致病力测定. 王容燕,王金耀,曹伟平,杜立新,宋健,冯书亮. 2008

[3]棉铃虫幼虫感染棉铃虫微孢子虫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冉红凡,冯书亮,潘文亮,范秀华. 2003

[4]影响微孢子虫对棉铃虫幼虫致病力的因子. 冉红凡,潘文亮,冯书亮,范秀华,王容燕. 2003

[5]中红侧沟茧蜂不同寄主比例对寄生效果的影响. 路子云,李建成,潘文亮,郭金折,刘艳秋. 2005

[6]一种二点委夜蛾微孢子虫的致病机理. 杨云鹤,石洁,张海剑,郭宁,杜立新. 2017

[7]微孢子虫对二点委夜蛾致病力研究. 张海剑,宋健,杜立新,杨云鹤,石洁. 2016

[8]环境因子对二点委夜蛾微孢子虫侵染能力的影响. 杜立新,曹伟平,张海剑,宋健,焦玉敏,李会然,张晓. 2018

[9]微孢子虫侵染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致病机理研究. 孙雪莲,张海剑,王勤英,石洁. 2025

[10]性诱剂在河北省玉米主要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 刘莉,卫雅斌,张小龙,李彦青,张巧丽,刘杰,张晓. 2018

[11]异色瓢虫胁迫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及压力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闫硕,熊晓菲,褚艳娜,李贞,巫鹏翔,杨清坡,崔维娜,徐金涛,徐丽霞,张青文,刘小侠. 2017

[12]双酰胺类杀虫剂对棉铃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选择毒力. 党志红,高占林,赵玉敬,安静杰,窦亚楠,潘文亮,华佳楠,李耀发. 2021

[13]夏季高温对冀南地区棉铃虫和玉米螟蛾量影响的观察. 陈立涛,王永芳,马继芳,董志平,刘敏,董航宇,刘莉,郝延堂. 2019

[14]第四代棉铃虫卵在华北夏玉米田的时空分布. 何康来,文丽萍,张广义,郑礼. 2001

[15]棉铃虫生物钟基因HeDbt的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 闫硕,刘彦君,张馨方,朱家林,李贞,刘孝明,张青文,刘小侠. 2018

[16]一九九四年冀中南棉铃虫发育历期研究. 马月红,刘乱臣,崔海英. 1995

[17]中红侧沟茧蜂对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传播作用. 查萌,田志强,李建成,路子云,李贞,张松斗,刘小侠. 2023

[18]性诱捕器悬挂高度对绿盲蝽、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田间诱集效果的影响. 张谦,安静杰,窦亚楠,李耀发,祁虹. 2023

[19]河北省植棉区棉铃虫的防治措施. 周永萍,师树新,田海燕,葛朝红,杜海英. 2017

[20]棉铃虫复眼中Clock生物钟基因的昼夜表达模式. 闫硕,刘彦君,张馨方,秦萌,刘慧,朱家林,李贞,张青文,刘小侠.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