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毛雪琴
作者: 毛雪琴 1 ; 杜新法 1 ; 柴荣耀 1 ; 邱海萍 1 ; 孙国昌 1 ;
作者机构: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杭州)
关键词: 灰梨孢菌;寄主植物;致病专化性;稻瘟病
会议名称: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论文报告会
主办单位: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页码: 88-92
摘要: 从水稻、牛筋草、狗尾草、法氏狗尾草、粟、铺地黍、稗、李氏禾、马唐、毛马唐和罗氏草11种寄主植物上分离灰梨孢菌(Pyricularia grisea)菌株进行苗期交互接种,结果表明,来自牛筋草、狗尾草和铺地黍上的梨孢菌对水稻的致病性较强,马唐和毛马唐上分离的梨孢菌对水稻的致病性较弱,各种寄主梨孢菌对各自寄主植物有明显的致病专化性.中国和日本两套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稻梨孢菌的鉴别能力较强,但对其他寄主梨孢菌的鉴别能力差,稻梨孢菌与其他寄主梨孢菌对日本13个单基因鉴别品种的致病性呈显著正要关.马唐梨孢菌接种到水稻感病品种,发病后再分离的菌株对水稻的致病性明显增强.
分类号: S432.42`S435.41
- 相关文献
[1]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中的回升流行原因分析. 陈声祥,吴惠玲,廖璇刚,吕永平,沈升法,王藕芳,金梅松. 2000
[2]茄二十八星瓢虫对雷公藤和曼陀罗提取物的敏感性. 李保同,闫超,平新亮,汤丽梅. 2012
[3]利用EPG技术分析西花蓟马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 张玉秀,张治军,吕要斌. 2014
[4]禾本科杂草作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功能性植物的可行性. 郑许松,田俊策,杨亚军,朱平阳,李宽,徐红星,吕仲贤. 2017
[5]外来入侵害虫蔗扁蛾的危害范围及寄主调查. 韦茂兔,郑建明,徐福寿,金关荣,朱开元,朱彩娥,陈常理,陈海江. 2005
[6]稻梨孢菌与其他寄主梨孢菌在水稻植株上的交互作用. 杜新法,孙漱沅,郑重. 1996
[7]烟粉虱卵柄的吸收作用. 郦卫弟,吕要斌,林文彩,贝亚维,张治军. 2009
[8]寄主植物接种番茄斑萎病毒对西花蓟马种群的影响. 朱秀娟,张治军,吕要斌. 2011
[9]植物干旱胁迫对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罗定,杨亚军,徐红星,郑许松,吕仲贤. 2012
[10]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吕仲贤,杨樟法,胡萃. 1996
[11]昆虫体内共生菌在其适应寄主植物过程中的作用. 徐红星,郑许松,吕仲贤. 2009
[12]浙江省历年早籼主栽品种的抗瘟性分析与评价. 孙国昌,毛雪琴,杜新法,柴荣耀,邱海萍,石春海,申宗坦. 2004
[13]扶桑绵粉蚧瓦解寄主植物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张蓬军,黄芳,章金明,吕要斌. 2015
[14]早籼稻空间诱变新品种“浙101”的选育. 严文潮,孙国昌,俞法明,吴伟,徐建龙,刘庆龙,金庆生. 2006
[15]水稻穗瘟离体接种技术研究. 孙国昌,孙漱沅,申宗坦. 1992
[16]稻瘟病菌不同拼接版本基因组序列差异性比较. 毛雪琴,姜华,王艳丽,张震,柴荣耀,王教瑜,邱海萍,杜新法,孙国昌. 2013
[17]水稻品种混栽和单一栽培与稻瘟病的分布. 诸葛根樟,JM Bonman. 1989
[18]三个粳稻品种的稻瘟和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分析. 徐建龙,申宗坦,林贻滋. 1990
[19]免疫诱抗剂保康灵1号诱导水稻、葡萄抗病性效果评价. 肖文斐,忻雅,裘劼人,应武,马华升,王汉荣,阮松林. 2019
[20]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品种区域试验籼稻稻瘟病抗性分析. 郝中娜,毛雪琴,柴荣耀,王艳丽,孙国昌.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山核桃内生细菌ZL34的鉴定、抑菌活性及发酵培养基优化
作者:竺利红;邱海萍;项慧娟;刘浩;施跃峰;袁玉伟
关键词:茶藨子葡萄座腔菌;贝莱斯芽胞杆菌;鉴定;抑菌活性;山核桃
-
甘薯茎腐病室内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评估
作者:柴荣耀;游雨欣;邱海萍;倪剑萍;郭峻宁;张震;李斌;沈升法;王艳丽
关键词:甘薯;茎腐病;防控;药剂筛选;田间防治效果
-
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技术的建立及种质资源抗性分析
作者:柴荣耀;游雨欣;邱海萍;郭峻宁;张震;李斌;沈升法;王艳丽
关键词:甘薯;茎腐病;种质资源;抗性鉴定
-
浙江省不同水稻亚种上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生理小种组成
作者:郝中娜;邱海萍;毛雪琴;柴荣耀;张震;王艳丽;王教瑜
关键词:浙江省;稻瘟病菌;水稻亚种;种群;生理小种
-
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析
作者:毛雪琴;邱海萍;柴荣耀;郝中娜;张震;王教瑜;王艳丽;孙国仓
关键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浙江
-
聚合抗稻瘟病基因Pigm和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改良粳稻宁84抗性
作者:黄宣;邱海萍;严成其;姜洁锋;施贤波;叶朝辉
关键词:粳稻;稻瘟病;白叶枯病;基因聚合;抗性改良
-
过氧化物酶体的稳态维持机制与膜接触位点
作者:应淑敏;王静;龚流娥;王教瑜;孙国昌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过氧化物酶体稳态;膜接触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