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作者: 刘桂 1 ;
作者机构: 1.马春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陈霞@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王立安@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家庄 050016--郝丽梅@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家庄 050016--魏建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李广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致病力;致病机理;复壮方法
会议名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页码: 170-171
摘要: 1970年,美国植病学家Hooker和Smith等发现了玉米小斑病菌(B.maydis)T小种,1988年魏建昆等报道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从此全世界玉米小斑病菌共有T、C、O3个生理小种。在对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机理研究过程中发现,本实验室长期保存的T、C、O小种菌株无论是产孢量还是致病力方面,在连续用PDA培养基继代培养后均存在退化现象。在此,本文介绍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复壮T、C、O3个生理小种菌株。
分类号: S435.131
- 相关文献
[1]玉米小斑病菌复壮培养基的筛选. 李秀丽,董文琦,李运朝,贾银锁,马春红,王立安. 2008
[2]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评价. 赵聚莹,蒋晓丽,贾海民,李术臣,石洁,张海剑. 2012
[3]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毒素对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诱导研究. 马春红,李运朝,董文琦,翟彩霞,范尉尉,柳斌辉,王立安,任会芳. 2007
[4]海南三亚和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常佳迎,刘树森,石洁,郭宁,张海剑,马红霞,杨春凤. 2020
[5]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优势生理小种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李聪聪,王亚娇,栗秋生,纪莉景,王连生,孔令晓. 2020
[6]玉米小斑病菌钙调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李志勇,贾丽霞,董金皋,董志平. 2011
[7]培养条件对玉米小斑病菌毒素产量的影响. 王立安,齐志广,马春红,阎芝芬,魏建昆. 1999
[8]玉米C群不同亚群雄性不育细胞质对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侵染的反应. 刘克明,苏海,崔洋,马春红,陈伟程,李大良. 1991
[9]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 孔令晓,赵聚莹,栗秋生,王连生,罗畔池. 2005
[10]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对玉米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超氧物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诱导. 崔洋,马春红,刘克明,魏建昆. 1992
[11]用可溶性蛋白电泳法鉴定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 崔洋,刘克明,魏建昆. 1991
[12]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遗传多态性初步分析. 孔令晓,纪莉景,冯为民. 2009
[13]一种二点委夜蛾微孢子虫的致病机理. 杨云鹤,石洁,张海剑,郭宁,杜立新. 2017
[14]玉米粗缩病的分子研究新进展. 李荣改,陆艳梅,王月影,王宝强,宋炜,张文英. 2017
[15]保存方法对西瓜枯萎病菌生长和致病力的影响. 王翠霞,纪莉景,李聪聪,孔令晓. 2011
[16]对烟粉虱和小菜蛾的高效的球孢白僵菌HFW-05研究进展. 曹伟平,宋健,杜立新. 2018
[17]感染甘薯小象甲白僵茵菌株的初步筛选. 曹伟平,宋健,王金耀,冯书亮,杜立新. 2011
[18]中国七省(自治区)马铃薯黄萎病病情及优势病原菌致病力分析. 李社增,周洪友,鹿秀云,年冠臻,郭庆港,赵卫松,东保柱,申建芳,王培培,张晓云,闫磊,马平. 2018
[19]感染甘薯小象甲白僵菌菌株的初步筛选. 曹伟平,宋健,王金耀,冯书亮,杜立新. 2011
[20]棉铃虫微孢子虫病的田间发生调查及其致病力测定. 王容燕,王金耀,曹伟平,杜立新,宋健,冯书亮.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