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昆虫体内共生菌在其适应寄主植物过程中的作用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徐红星

作者: 徐红星 1 ; 郑许松 1 ; 吕仲贤 1 ;

作者机构: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杭州310021

关键词: 植食性昆虫;共生菌;寄主植物;适应性;生物防治

会议名称: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主办单位: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页码: 523-526

摘要: 植食性昆虫的进化过程中,昆虫种群为适应寄主及环境变化的需要,常常分化为不同的寄主专化型(生物型).在昆虫适应寄主植物的过程中,其体内共生菌不仅能合成宿主所需要的氨基酸、胆固醇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弥补其食物中缺乏的某些重要营养成分,还可以对宿主所吸取的植物次生物质进行解毒作用,从而提高其对寄主植物的利用能力,甚至扩大寄主植物范围.

分类号: S476.1

  • 相关文献

[1]植物干旱胁迫对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罗定,杨亚军,徐红星,郑许松,吕仲贤. 2012

[2]氮肥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及其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的诱导. 吕仲贤,俞晓平,Kong Luen HEONG,胡萃. 2006

[3]虫害诱导挥发物的生态调控功能. 王国昌,孙晓玲,董文霞,蔡晓明,陈宗懋. 2010

[4]植食性昆虫利用唾液腺适应寄主植物防御机制研究进展. 张海霞,陈利民,李晓维,王亚如,吕要斌,侯有明. 2024

[5]昆虫内共生菌在昆虫防御中的作用. 徐红星,郑许松,刘淑平,叶恭银,吕仲贤. 2009

[6]共生菌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化中的作用. 吕仲贤,俞晓平,陈建明,郑许松,徐红星,陶林勇. 2001

[7]共生菌在褐飞虱防治中的应用. 陈列忠,俞晓平,陈建明,吕仲贤,郑许松,张珏锋. 2006

[8]杀虫剂对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影响. 徐红星,郑许松,童中华,吕仲贤,陈建明,俞晓平,陶林勇. 2000

[9]不同虫源和致害性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种群动态. 吕仲贤,俞晓平,陈建明,郑许松,徐红星. 2001

[10]稻飞虱酵母类胞内共生菌的组织学研究进展. 陈法军,张珏锋,俞晓平. 2005

[11]组织培养中肾形穗螨发生特性及隔离措施. 郦卫弟,林文彩,吕要斌. 2013

[12]寄生蜂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研究进展. 刘淑平,徐红星,郑许松,吕仲贤. 2011

[13]共生菌Tremblaya princeps在扶桑绵粉蚧个体发育中的动态变化. 黄芳,赵春玲,吕要斌. 2015

[14]共生菌在昆虫宿主抵抗病原菌侵染中的作用. 刘喆,刘一伦,柴一秋,杨益众,厉晓腊,蔡瑞杭,刘又高. 2025

[15]杀虫芽孢杆菌HZ179的鉴定及其相关生物学功能研究. 竺利红,项慧娟,施跃峰,刘浩. 2024

[16]褐飞虱与其共生菌——类酵母菌的相互作用. ^A张珏锋^B1^D1%^A陈建明^B2^D1%^A吕仲贤^B3^D1%^A郑许松^B4^D1%^A徐红星^B5^D1%^A陈列忠^B6^D1%^A中屠旭萍^B7^D2%^A俞晓平^B8. 2004

[17]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种群及其与抗性水稻品种的关系. 吕仲贤,俞晓平,陈建明,郑许松. 2000

[18]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中的回升流行原因分析. 陈声祥,吴惠玲,廖璇刚,吕永平,沈升法,王藕芳,金梅松. 2000

[19]茄二十八星瓢虫对雷公藤和曼陀罗提取物的敏感性. 李保同,闫超,平新亮,汤丽梅. 2012

[20]利用EPG技术分析西花蓟马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 张玉秀,张治军,吕要斌.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