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甘蓝抗枯萎病基因的精细定位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吕红豪

作者: 吕红豪 1 ; 王晓武 1 ; 康俊根 2 ; 方智远 1 ; 杨丽梅 1 ; 张扬勇 3 ;

作者机构: 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3.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

关键词: 甘蓝;枯萎病;FOC1基因;尖孢镰刀菌;精细定位

会议名称: 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园艺学会

页码: 159-165

摘要: 甘蓝枯萎病由尖孢镰刀菌粘团转化型引起,严重影响着甘蓝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利用甘蓝高抗亲本和高感亲本杂交获得F1,然后通过F1自交获得包含4000个单株的F2群体,利用F1的花蕾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包含160个系的DH群体.利用双亲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设计的InDel引物,通过DH群体将基因初步定位于384 kb区间内;然后利用F2群体进一步将基因定位于84 Kb范围内.通过甘蓝基因组注释,发现该范围内共有10个基因.其中3个基因可能与抗病性有关,扩增基因全长后将其中2个排除,另外一个只含有TIR结构域的基因根据FGENSH重新预测为一个完整的TIR-NBS-LRR类型R基因,命名为FOC1.对比抗、感病亲本FOC1基因的eDNA序列发现,感病亲本由于插入一个碱基A导致移码和终止突变而不能翻译出正确的蛋白质.扩增10份抗病材料和10份感病材料的cDNA发现,10份抗病材料cDNA相似度很高且无InDel,而感病材料的cDNA均存在插入或者删除造成移码突变.由此我们推断,重新预测的基因FOC1很可能为甘蓝枯萎病抗性的候选基因.

分类号: S436.35

  • 相关文献

[1]甘蓝抗枯萎病基因的定位. 吕红豪,王晓武,康俊根,方智远,杨丽梅,张扬勇,刘玉梅,庄木,谢丙炎,刘博. 2013

[2]菜豆枯萎病病原菌鉴定与防治. 黄仲生,杨玉茹,岳彬. 1988

[3]北京地区冬瓜死秧病病原菌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严红,李兴红,张涛涛. 2005

[4]甘蓝抗枯萎病SCAR标记的开发. 姜明,赵越,颉建明,田仁鹏,陈延阳,康俊根. 2011

[5]甘蓝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 田仁鹏,康俊根,耿丽华,颉建明,简元才,丁云花. 2009

[6]甘蓝抗枯萎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及抗性基因分布频率分析. 康俊根,田仁鹏,耿丽华,陈延阳,简元才,丁云花. 2010

[7]甘蓝抗枯萎病种质的获得及特征分析. 康俊根,田仁鹏,耿丽华,陈延阳,简元才,丁云花. 2009

[8]甘草种子携带真菌检测与致病性分析. 徐秀兰,尚兴朴,马丽娟,芦钰,王玉玺,邱艳红,张海军,吴萍. 2020

[9]西瓜种传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控方法. 耿丽华,宫国义,宋顺华,徐秀兰,吴萍,孟淑春. 2019

[10]一种评价甘蓝枯萎病菌转化子致病力的方法. 李伶俐,向红琼,李兴红,严红,杨腊英,燕继晔. 2012

[11]不同尖孢镰刀菌对莲藕致病力差异与防治试剂筛选. 高泽普,佟静,王宝驹,卢彩鸽,王丽萍,王素娜,武占会. 2022

[12]黄瓜枯萎病接种方法及抗性遗传的研究. 周红梅,毛爱军,张丽蓉,张峰,王永健,杨文才. 2010

[13]黄瓜抗枯萎病基因连锁分析和定位. 周红梅,董从娟,张海英,任毅,郭绍贵. 2015

[14]西瓜抗枯萎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郭绍贵,宫国义,许勇,张海英,毛爱军. 2008

[15]番茄枯萎病抗性基因I-2的显性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于拴仓,邹艳敏. 2007

[16]杏鲍菇枯萎病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秦文韬,谷彤彤,刘宇,宋忠娟,荣成博. 2021

[17]不同黄瓜材料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毛爱军,张峰,张丽蓉,王永健. 2008

[18]西瓜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张屹,魏林,许勇,梁志怀. 2013

[19]西瓜、甜瓜瓜亡革菌枯萎病及其致病性. 耿丽华,史越,宫国义,宋顺华. 2023

[20]由基因序列开发番茄枯萎病抗性基因I-2的共显性分子标记. 于拴仓,邹艳敏.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