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绿鳞象甲在甘蔗大豆间作田种群分布及取食性研究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伍苏然

作者: 伍苏然 1 ; 杨乃博 1 ; 熊国如 2 ; 沈林波 1 ; 王尊欣 1 ; 蓝松涛 1 ; 张树珍 1 ; 杨本鹏 1 ;

作者机构: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 海口 571101

2.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关键词: 绿鳞象甲;甘蔗;大豆;间作模式;种群分布;取食选择性

会议名称: 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15次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

页码: 247-251

摘要: 间作模式是作物虫害综合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田间甘蔗与大豆间作(1:1模式)、单作种植,调查绿鳞象甲发生规律、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绿鳞象甲成虫在大豆上重要发生期为5月上、中旬,甘蔗上主要集中在5~6月;间作或单作大豆田种群数量均高于甘蔗田;间作田甘蔗上种群数量高于单作田,间作田大豆上种群数量则少于单作田;在甘蔗与大豆间作模式下均为聚集分布,强度随密度的上升而升高.室内取食性选择试验表明:绿鳞象甲雌、雄成虫均喜食大豆叶片,差异极显著(P<0.01);取食相同寄主时,雌虫取食量高于雄虫.

分类号: S435.2`S435.661

  • 相关文献

[1]绿鳞象甲在甘蔗大豆间作田种群分布及取食性研究. 杨乃博,伍苏然,熊国如,肖春,沈林波,张树珍,杨本鹏. 2014

[2]桉树-甘蔗间作模式及配套管理技术. 刘宁,余雪标,林培群,谢玉萍. 2009

[3]木薯与大豆和花生间作模式研究. 闫庆祥,魏云霞,宋恩亮,徐海强,苏必孟,李天,黄洁. 2016

[4]绿鳞象甲对11种挥发物的EAG反应及对4种寄主的选择性. 高景林,卢芙萍,赵冬香,贾芳曌. 2012

[5]蕉园土壤植物病原线虫的种类及防治技术. 钟爽,何应对,韩丽娜,周兆禧,马蔚红,曾会才,金志强. 2012

[6]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钟壹鸣,张昂,王志勇,秦晓威,廖丽,吉训志,鱼欢. 2022

[7]关于橡胶园间作的思考与实践. 林位夫,曾宪海,谢贵水,张朝阳,安锋,王军,张希财,吴志祥,周立军. 2011

[8]木薯花生不同间作模式对木薯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刘子凡,苏必孟,黄洁,魏云霞,肖子丽. 2022

[9]海南甘蔗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分析及区划. 刘建波,彭懿,陈秋波. 2009

[10]甘蔗抗旱高产栽培技术. 谢浩才. 2010

[11]甘蔗基因组DNA小量提取与大量提取方法研究. 吴转娣,昝逢刚,赵丽宏,罗遵喜,张树珍. 2009

[12]甘蔗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SoGST-1α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徐磊,姚艳丽,胡小文,邢淑莲,刘洋. 2015

[13]甘蔗茎RNA提取方法研究(摘要)(英文). 陈萍,罗挺,蔡文伟. 2010

[14]桉农间作系统中甘蔗生长发育指标研究. 林培群,杨怀,余雪标,曹磊. 2009

[15]甘蔗中耕施肥机发展探讨. 黄敞,刘海滨,王迎,董学虎,周国胜,李明,韦丽娇,邓怡国,葛畅. 2014

[16]圆盘式茎秆切割器研究进展. 薛忠,宋德庆,郭向明,黄正明,王刚,邓干然,张劲. 2014

[17]甘蔗茎RNA提取方法研究. 陈萍,罗挺,蔡文伟. 2010

[18]海南省甘蔗种植机技术现状及技术展望. 游潇,张培,陈召,韦丽娇. 2019

[19]甘蔗体内的蔗糖转运与运输途径. 王俊刚,赵婷婷,张树珍,杨本鹏,蔡文伟. 2008

[20]甘蔗己糖转运蛋白基因ShHXT6的亚细胞定位及表达. 马晓雯,赵婷婷,王俊刚,张树珍,杨本鹏.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