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耕作方式对小麦根部病害的影响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CHENG Xiao-liang

作者: CHENG Xiao-liang 1 ; 程晓亮 2 ; JI Li-jing 1 ; 纪莉景 3 ;

作者机构: 1.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ion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 Sciences, Baoding 071000,China

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定071000

3.河北省

关键词: 小麦根部病害;耕作方式;病原菌;致病力测定

会议名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主办单位: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页码: 699-701

摘要: 本文拟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根病发生的调查以及病原菌致病力的测定,明确不同耕种方式对小麦根病的影响以及小麦根病发生的潜在危害性.不同耕作方式下禾谷镰刀菌和蠕抱菌的致病力明显高于深耕方式下的秸秆清除和秸秆还田两个处理,很好的解释了主要病原菌的致病力增强导致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根部病害发生的变化。致病力的增强可能是因为秸秆还田后结合一定的耕作方式,改变了土壤中为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微生物群体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增加了微生物种群的竞争力,使得致病力强的优势种群的竞争力增强,也使得小麦的根部病害发生严重。因此,在应用秸秆还田增强土壤生物肥力、改善土壤生物性状、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土壤微生物群体结构变化,特别是土传病原菌的发生动态。有研究表明土传病原菌数量的增加、致病力的增强,不但能够引起小麦根病的加重,而且还对其他病虫害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当耕作方式调整后,应加强土壤中微生物和土传病原菌结构动态变化监测,做好病害发生的预测预报和预防工作。

分类号: S435.121.49

  • 相关文献

[1]河北省棉花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致病性研究. 王伟娟,鹿秀云,李宝庆,郭庆港,李社增,马平. 2010

[2]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刘豆豆,辛秀竹,石怡彤,张璐鑫,庞森博,董志平,尹宝重. 2021

[3]氮肥用量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韩宝文,王激清,李春杰,刘社平. 2011

[4]长期秸秆深翻还田及养分管理对潮土有机碳矿化影响. 聂浩亮,杨军芳,杨云马,黄少辉,张静,王敬霞,杨慧敏,杨文方,邢素丽,贾良良. 2024

[5]耕作方式对密植夏玉米弱势粒灌浆的调控效应. 翟立超,张丽华,贾秀领. 2019

[6]板栗内腐病研究进展. 张馨方,郭燕,李颖,张树航,王广鹏. 2018

[7]玉米茎腐病原及栽培与发病关系. 罗畔池,张成和,刘爱国,王月恋,张小青,孔令晓,霍志清,刘庆义. 1993

[8]河北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鉴定及潜在产伏马毒素镰孢菌系统发育分析. 孙华,丁梦军,张家齐,石洁,郭宁,李坡. 2019

[9]苹果抗轮纹病机制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李彩丽,李春敏,张新忠,霍俊伟. 2009

[10]苍术根腐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李超楠,李洪涛,李运朝,李俊花,及华,章丽,王琳. 2022

[11]春玉米区穗腐病病原菌组成、分布及禾谷镰孢复合种的鉴定. 孙华,张海剑,马红霞,石洁,郭宁,陈丹,李坡. 2018

[12]玉露香梨采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侯亚茹,高振峰,杨志国,陈恬,张阳,关军锋,张立新,张晓宇. 2022

[13]拮抗细菌对枣缩果病的抑制作用. 张朝红,于秋香,赵同生,刘孟军. 2015

[14]一种引起玉米果穗下垂的病原菌的鉴定. 张海剑,索相敏. 2016

[15]玉米疯顶病发生及防治方法. 孔令晓,罗畔池,闫兴明,闫春萍,赵有林. 2000

[16]聊城市仓储玉米籽粒霉烂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孙华,郭宁,丁梦军,张海剑,石洁,刘树森. 2019

[17]草坪草根腐病病原菌研究初报. 石洁,李建成,刘玉瑛,张老章,钱旭明,魏利民. 2000

[18]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 范子耀,王文桥,孟润杰,韩秀英,张小风,马志强. 2013

[19]棉花枯萎病病圃退化原因的初步探讨. 冯春田. 1983

[20]河北省玉米顶尖腐烂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鉴定初报. 孔令晓,纪莉景,王连生,栗秋生,张小风.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