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中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实践与展望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Hua' an Xie

作者: Hua' an Xie 1 ; 谢华安 2 ;

作者机构: 1.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ina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水稻;育种技术;杂种优势

会议名称: 2012年国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

主办单位: 中国工程院

页码: 15-121

摘要: 本文从农业的重要性、中国水稻育种成就、中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和展望四个方面展开。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成效显著,可以明显提高作物的产量、抗性和适应性,应该广泛应用。应采取多学科协同协作攻关,加强杂种优势机理研究的育种策略;以传统育种方法为基础,结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染色体工程技术,植物诱变技术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实现育种技术的创新。建立良种良法配套的区域化、模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创制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努力实现水稻生产全程的机械化。

分类号: S511.035.1

  • 相关文献

[1]中国稻作超高产的追求与实践. 郑景生,黄育民. 2003

[2]大穗型籼稻不育系“京福1A”的选育与利用. 林强,郑秀萍,吴志源,周天理. 2006

[3]福建省粮食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成效与管理措施. 杨惠杰,郑家团,谢华安. 2013

[4]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王洪飞,王乃元,李毓,梁康迳,仇秀丽,周卫营. 2010

[5]三系杂交早籼稻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林强,王旭春,王洪飞,郑秀平,周元昌. 2012

[6]上位性效应等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探讨与展望. 郑建华,孙永建,唐清. 2010

[7]29个苦瓜品系不同部位皂苷含量比较分析. 张武君,黄颖桢,林永胜,张玉灿. 2016

[8]茶树杂交种金观音、黄观音的选育与应用. 郭吉春,叶乃兴,杨如兴,张文锦,何孝延,陈志辉,陈键. 2008

[9]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颜龙安,谢华安. 2016

[10]早籼杂交稻粒形和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林强,梁康迳,郑秀平,吴志源,周天理,周元昌. 2009

[11]水稻QTL定位在杂种优势理论和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郑建华,孙永建,唐清. 2010

[12]新质源水稻不育系金农2A配制组合的杂种优势. 仇秀丽,王洪飞,王乃元. 2014

[13]微卫星标记预测半番鸭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 朱志明,段园园,缪中纬,郑嫩珠,辛清武,陈晖. 2012

[14]茶树杂交种金观音与黄观音的选育及应用. 郭吉春,杨如兴,张文锦,陈志辉,陈键. 2008

[15]超甜玉米闽双色6号籽粒甜度遗传基础解析. 林静,张扬,林建新,卢和顶,陈山虎,廖长见. 2022

[16]亲本番鸭微卫星标记遗传距离与半番鸭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朱志明,郑嫩珠,缪中纬,段园园,辛清武,陈晖. 2013

[17]水稻KV型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游年顺,雷捷成,黄利兴,郑向华,雷上平,朱雄涛. 1998

[18]早籼杂交稻稻米胶稠度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 林强,王旭春,王洪飞,郑秀平,周元昌. 2012

[19]籼型三系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黄利兴,张以华,雷上平,林玲娜,李清华,潘玉卿,游年顺,梁康迳. 2006

[20]作物杂种优势学说的发展. 蔡秋华,郑燕梅,谢鸿光,谢华安,张建福.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