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间作绿肥作物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ZHANG Jiu-dong

作者: ZHANG Jiu-dong 1 ; 张久东 ; 包兴国 2 ; BAO Xing-guo 1 ; CAO Wei-dong 3 ;

作者机构: 1.Soil and Fertilizer and Water-saving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730070

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兰州730030

3.Institute of

关键词: 玉米;绿肥作物;间套作;作物产量;土壤肥力

会议名称: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土壤学会

页码: 1228-1235

摘要: 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玉米行间间作不同绿肥作物并通过根茬和压青两种肥田措施对玉米产量、经济性状、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年玉米间作草木樨压青处理产量最高为12523kg/hm2,较单作玉米增产6.4%;第二年麻豌豆压青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16726 kg/hm2,较对照增产6.7%,草木樨压青处理次之,增产4.2%;绿肥压青处理产量均高于根茬处理与对照;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压青处理能促进微生物活动,其中细菌数量较对照增加60.3%.玉米间作草木樨、麻豌豆和针叶豌豆并压青具有较好的增产、培肥效果.

分类号: S513.047

  • 相关文献

[1]间作绿肥作物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久东,包兴国,曹卫东,车宗贤,胡志桥,卢秉林. 2013

[2]长期施用绿肥对灌漠土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BAO Xing-guo,包兴国. 2016

[3]城市污泥农用对灌漠土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姚佳璇,俄胜哲,袁金华,车宗贤,王钰轩,赵天鑫. 2021

[4]间套作和施磷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和体内磷素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夏海勇,赵建华,王志刚,刘红亮,师永沿. 2015

[5]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对间作玉米籽粒Fe,Mn,Cu和Zn浓度及地上部累积量的影响. 夏海勇,赵建华,孙建好,薛艳芳,Tristan Eagling. 2013

[6]PAL肥料调理剂对黄土旱塬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建军. 2010

[7]间作绿肥饲草与减施氮肥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卢秉林,包兴国,张久东,杨新强,杨文玉,李全福,曹卫东. 2015

[8]长期绿肥翻压对西北旱地小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白金顺,曹卫东,包兴国,芮玉奎,曾闹华,高嵩涓,志水胜好. 2017

[9]新型抗旱保水剂在小麦、玉米生产中的作用. 李秀君,杨封科. 2001

[10]水氮互作对胡麻/玉米带田产量的影响. WANG Xiaojuan,王晓娟,LU Xu. 2018

[11]旱地不同覆盖栽培技术模式对土壤水热及玉米产量品质的调控. 李尚中,樊廷录,赵刚,党翼,王磊,张建军,王淑英,程万莉. 2019

[12]旱地地膜玉米栽培技术模式更替过程中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演变. 李尚中,樊廷录,赵刚,党翼,王磊,张建军,王淑英,程万莉. 2019

[13]西北沿黄灌区不同作物间套作大豆产出效果分析. 陈光荣,张国宏,王立明,杨如萍. 2013

[14]西北地区不同间套作模式养分吸收利用及其对产量优势的影响. 唐明明,董楠,包兴国,卢秉林,张炜平,张美俊,章芳芳,李隆. 2015

[15]兴电灌区主要间套作种植模式产量优势评价. 霍琳,王成宝,姜万礼,杨思存. 2012

[16]甘肃不同生态区豆科与非豆科间套作高效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杨桂芳,张国宏. 2017

[17]小麦/玉米带田种植模式优化效应研究. 杨蕊菊. 2005

[18]兴电灌区主要问套作种植模式产量优势评价. 霍琳,王成宝,姜万礼,杨思存. 2012

[19]新修梯田作物施肥与土壤培肥效果研究. 陈炳东. 2000

[20]适量有机肥与氮肥配施方可提高河西绿洲土壤肥力及作物生产效益. 马忠明,王平,陈娟,包兴国.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