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包膜尿素氮素释放特性及其采用接触式施肥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Gu Jia-lin

作者: Gu Jia-lin 1 ; 谷佳林 2 ; Wang Chong-wang 3 ; 王崇旺 4 ; Li Yu-quan 5 ;

作者机构: 1.College of Agronomy,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China

2.Institute of Plant Nutrition and Resources,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100097,China

3.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4.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97

5.Soil and Fertiliz

关键词: 春玉米;接触式施肥;包膜尿素;氮素释放

会议名称: 2013年北京土壤学会年会

主办单位: 北京土壤学会

页码: 00000215-00000223

摘要: 通过静态水溶法、土培法,研究了高分子聚合物包膜尿素(PCU)的氮素释放特性,并采取一次性接触式施肥方式研究了该肥料对春玉米出苗率、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肥料所处环境条件的不同,静态水溶法聚合物包膜尿素氮素养分溶出速度快于田间埋袋法测定值.包膜尿素以等氮量和减量30%采取一次性接触式施肥的方式时春玉米的出苗率、产量和收益与普通尿素当地习惯施肥无显著差异,其产量分别达到了13294.89kg/hm2、12166.30kg/hm2;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农学效率可显著提高,分别达到了44.80%、59.13%和27.18kg/kg、29.87kg/kg.以高分子聚合物包膜尿素替代普通尿素、以一次性接触式基施的施肥方式替代基肥加追肥是可行的,能达到省工、节肥、增效的目的.

分类号: S513.062

  • 相关文献

[1]包膜尿素氮素释放特性及其采用接触式施肥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Gu Jia-lin,谷佳林,Wang Chong-wang,王崇旺,Li Yu-quan. 2010

[2]控释尿素氮素释放特征及其在番茄上的应用研究. 肖强,倪小会,李丽霞,衣文平. 2016

[3]一次性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的影响. 杨俊刚,高强,曹兵,陈新平. 2009

[4]包膜尿素氮素释放特性及其采用接触式施肥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谷佳林,王崇旺,李玉泉,衣文平,李亚星,杨宜斌,徐秋明. 2010

[5]接触施用控释复合肥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Yang Jun-gang,杨俊刚,Ni Xiao-hui,倪小会. 2013

[6]基于SUGIHARA模型的树脂包衣控释肥在土壤中释放规率的研究. Chen Yan-hua,陈延华,Sun Yan-xin. 2013

[7]聚合物包膜尿素氮释放特性及其对高羊茅草坪生长的影响. 谷佳林,许俊香,徐秋明,边秀举,李会彬,曹兵. 2009

[8]包膜尿素对甜瓜产量、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许俊香,徐秋明,倪小会,曹兵. 2009

[9]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曹兵,倪小会,陈延华,邹国元,王甲辰,杨友庆,陈立娟,刘杰,王学霞. 2020

[10]不同缓控释肥对鲜食玉米产量、品质及氨挥发的影响. 安文博,孙焱鑫,李占台,王激清,邹国元,杨俊刚. 2020

[11]包膜尿素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曹兵,倪小会,肖强,徐凯,杨俊刚,衣文平,李丽霞. 2014

[12]包膜尿素用无溶剂反应成膜的结构调控与性能. 李丽霞,孙雨萌,曹兵,肖强,衣文平. 2015

[13]小麦秸秆液化产物制备包膜尿素. 王军卓,吕志平,李丽霞,曹兵,肖强,孙雨萌. 2016

[14]包膜尿素对油菜产量和品质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张鹏飞,张爱国,肖强,杨俊刚,倪小会,曹兵. 2012

[15]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后土壤氮素供应与损失特征研究. 杨俊刚,安文博,连炳瑞,邹国元,王激清,孙焱鑫. 2023

[16]偶联剂在树脂包膜尿素中的应用. 李丽霞,曹兵,李鸿雁,倪小会,徐秋明,刘宝存. 2014

[17]温光生态效应对春玉米物质生产的影响. 戴明宏,单成钢,王璞. 2008

[18]旱作玉米施用氮肥对土壤氮素淋溶和移动的影响. 郭建华,赵春江,王秀,孟志军,马伟. 2007

[19]东北地区春玉米物候期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淮贺举,李存军,李奇峰,史磊刚,陶欢,胡海棠,陈阜. 2019

[20]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内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淮贺举,孙宁,史磊刚,李奇峰,胡海棠,陶欢,李存军.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