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中国发明申请
专利权人: 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发明人: 魏建华;宋艳茹;王宏芝;赵华燕
专利号: CN200310101799.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控毛白杨中木质素的方法。本发明是从毛白杨中克隆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一种关键酶基因,构建其反义基因的表达载体,连接启动子,通过农杆菌介导,将功能基因转入毛白杨的外植体中,然后筛选高效表达反义基因、木质素含量下降的转基因株系;所述关键酶基因为咖啡酸甲基转移酶基因、咖啡酰辅酶A甲基转移酶基因或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本发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抑制造纸树种毛白杨的木质素生物合成,降低木质素含量或改变其组份,从而生产低成本、污染少的适于制浆造纸的原料树种,对于我国大力发展木材制浆造纸,降低成本兼顾防治污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相关文献
[1]抑制CCoAOMT表达对烟草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刘惠荣,赵华燕,魏建华,邵金旺,朱至清,宋艳茹. 2002
[2]利用反义CCoAOMT基因培育低木质素含量毛白杨的研究. 赵华燕,魏建华,路静,石超,王宏芝,宋艳茹. 2004
[3]毛白杨4CL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 邢智峰,张安世,徐存栓,魏建华. 2007
[4]毛白杨茎干不同方位夜间液流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赵飞飞,马煦,邸楠,王烨,刘洋,李广德,贾黎明,席本野. 2020
[5]130份优良无性系毛白杨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王彦珍,张继华,马荣才,谢华,魏建华. 2009
[6]毛白杨翻译起始因子基因PtoeIF5A2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管阳,王宏芝,张杰伟,陈亚娟,朱丹,丁莉萍,魏建华. 2014
[7]三倍体毛白杨分枝格局对不同土壤供水水平的响应. 张亚雄,王烨,李广德,李豆豆,贺曰林,席本野,孙丽娟. 2021
[8]毛白杨BABY BOOM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杨紫彤,姜廷波,魏建华,丁莉萍. 2021
[9]毛白杨AP2/ERF类转录因子PtoSHN的克隆及分析. 曹凌燕,陈亚娟,王宏芝,张杰伟,丁莉萍. 2014
[10]毛白杨纤维素合酶基因家族部分成员的克隆及表达. 陈亚娟,王宏芝,李瑞芬,张中保,崔莉洁,魏建华. 2011
[11]毛白杨PtoeIF5A4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 张杰伟,管阳,朱丹,陈亚娟,丁莉萍,王宏芝,魏建华. 2014
[12]毛白杨不同组织器官稳定表达看家基因的筛选. 王瑛,陈亚娟,丁莉萍,魏建华,王宏芝. 2016
[13]毛白杨PtoNAC157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张杰伟,陈亚娟,丁莉萍,朱丹,苗傲雪,魏建华,王宏芝. 2014
[14]毛白杨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基因(PtoeIF5A4)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张利姣,张杰伟,陈亚娟,管阳,王宏芝,魏建华. 2013
[15]奶牛亲子鉴定应用的标记和方法研究进展. 周磊,刘林,初芹,刘剑锋,王雅春,张沅. 2010
[16]抑制4CL基因表达的转基因毛白杨中木质素含量与茎杆颜色的关系. 贾彩红,王宏芝,杜克久,宋艳茹,魏建华. 2004
[17]抑制4CL基因表达获得低木质素含量的转基因毛白杨. 贾彩红,赵华燕,王宏芝,邢智峰,杜克久,宋艳茹,魏建华. 2004
[18]木质素降解菌BYL-7的筛选及降解条件优化. 李灵灵,王敬红,赵铎,刘嘉乐,申贵男,袁媛,高亚梅,晏磊,魏丹,王伟东. 2020
[19]抑制CCoAOMT表达的转基因杨树的制浆性能. 魏建华,王彦珍,王宏芝,李瑞芬,林楠. 2008
[20]木质素生物合成翻译后修饰调控研究进展. 张昊,陈亚娟,姜廷波,周博如,王宏芝.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木质素生物合成翻译后修饰调控研究进展
作者:张昊;陈亚娟;姜廷波;周博如;王宏芝
关键词:木质素;翻译后修饰;磷酸化;泛素化
-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考-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
作者:陈振华;杨国航;史振鹏;吴洁;吴琼;左进华;魏建华
关键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享利用
-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水平提升对策研究-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
作者:石琨;杨国航;蒋韬;魏建华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际化人才
-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培育与全链条管理服务实践
作者:吴琼;魏建华;耿东梅;杨国航
关键词:科技成果;培育;管理服务;科研院所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管理实践
作者:吴洁;魏建华;左进华;吴琼;马明远;陈振华;杨国航
关键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主创新工程;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建设
-
农业科研院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实践探索
作者:吴琼;杨国航;魏建华;王之岭
关键词:学术交流;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创新文化
-
创新科研组织方式 提升科技竞争实力——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
作者:吴琼;吴洁;马明远;陈振华;魏建华;左进华;杨国航
关键词:科研组织方式;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机制;资源配置;国际交流合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