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中国发明申请
专利权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 杨秀娟;陈福如;甘林;阮宏椿;杜宜新;石妞妞
专利号: CN201510411758.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小斑病菌产孢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培养基包括马铃薯、甘露醇、琼脂粉和水,其中,马铃薯200g/L,甘露醇5~10g/L,琼脂粉14g/L。玉米小斑病菌在该产孢培养基表面培养,28℃黑暗培养6~7天,培养基表面即可产生大量形态一致、萌发效果好、萌发率高的分生孢子,产孢量约为等量PDA培养基产孢量的1.2~3.6倍,萌发率可达90%以上。该玉米小斑病菌产孢培养基适合病菌的继代培养,可以用于病菌药剂筛选和病菌致病性测定中。
- 相关文献
[1]培养基对尖孢镰刀菌非致病力菌株281产孢量的影响. 蓝江林,朱育菁,肖荣凤,杨淑佳,葛慈斌,刘波. 2007
[2]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杨静民,祁月月,石妞妞,陈福如,杨秀娟. 2020
[3]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致病力的分化.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石妞妞,阮宏椿,杜宜新,廖蕾,陈福如,杨秀娟. 2018
[4]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型及其群体结构分析. 甘林,代玉立,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2018
[5]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效.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2017
[6]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廖蕾,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2016
[7]福建省甜玉米小斑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和致病性分析. 代玉立,甘林,廖蕾,滕振勇,卢学松,杨秀娟. 2021
[8]福建省鲜食玉米小型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2017
[9]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 甘林,代玉立,滕振勇,阮宏椿,杜宜新,石妞妞,陈福如,杨秀娟. 2016
[10]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 代玉立,甘林,石妞妞,陈福如,杨秀娟. 2018
[11]福建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 杜宜新,阮宏椿,石妞妞,甘林,杨秀娟,陈福如. 2017
[12]甘露醇和生长抑制剂对文心兰离体保存的影响. 叶秀仙,黄敏玲,吴建设,钟淮钦,林兵,罗远华. 2011
[13]金龟子绿僵菌与四种植物源农药的相容性研究. 王定锋,李良德,王庆森,李慧玲,吴光远. 2016
[14]番鸭小鹅瘟病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朱小丽,程晓霞,陈少莺,林锋强,陈仕龙. 2011
[15]辣椒疫霉菌产孢培养基及诱导方法筛选. 兰成忠,刘裴清,李本金,陈庆河,翁启勇. 2013
[16]稻瘟菌MoCMKK2基因的功能分析(英文). 赫荣琳,樊荣辉,卢建平,林福呈,刘小红. 2009
[17]黄瓜尖孢镰刀菌的营养特性. 肖荣凤,朱育菁,蓝江林,林抗美,刘波. 2008
[18]pH胁迫下尖孢镰刀菌生长动力学模型. 蓝江林,肖荣凤,刘波,朱育菁,车建美,林抗美. 2012
[19]姬松茸单孢分离研究. 廖剑华,李洪荣,郭仲杰,陈美元,蔡志欣. 2016
[20]七叶一枝花种子质量对出苗率的影响研究. 苏海兰,郑梅霞,方少忠,陈宏,朱育菁,单寄坪. 2020